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篇分析的方法,批评话语分析在分析语篇表层的语言形式特征的同时,更加注重语篇生成的过程及背景,以揭示语篇中所隐藏的价值体系或意识形态及其与语言和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2015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的国事访问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众多媒体争相报道。以此为背景,本文选择来自于《中国日报》、《卫报》、《华盛顿邮报》中有关中英关系,接待规格,大宗商贸合同签订和人权问题等焦点话题的英文新闻报道为语料进行话语分析,考察三家主流媒体如何通过语言体现各种意识形态。本文综合运用诺曼·费尔克劳的“三维分析模型”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从及物性、被动语态和情态系统方面研究三家新闻媒体的新闻语篇的语言特征;从语篇互文性的角度分析新闻来源,新闻的转述方式和转述动词,研究语篇生成的话语实践过程;并结合语篇生成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政治等背景,即语篇的社会实践研究,从而进一步揭示新闻语篇中意识形态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三家媒体在此次国事访问的新闻语篇中所展现的意识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对公众的认知,态度和意识形态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或控制力。对比分析28篇相关新闻报道可以发现,《中国日报》在此次报道中表明中国政府对于此次国事访问的重视,对未来中英关系发展的积极态度,通过语言树立中国开放,包容,合作,有担当的大国形象,表明对于有分歧的问题可交流但谴责以人权为话题干涉中国内政的态度。《卫报》的报道了英国对于此次国事访问的重视与期待,但也不乏关于中英历史渊源及相互地位,质疑中国人权,以及中英关系对英美关系的影响的报道,这些新闻语篇勾勒出英国要增强国力及话语权,维护传统强国地位的形象。《华盛顿邮报》更多的是多方引述,综合报道了此次国事访问,但就英国政府的举措和中英关系的发展提出了质疑,这比较符合美国长期在新闻报道中展现自己作为世界强国,参与世界事务的形象。各国的新闻报道受到各国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权力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和公正.。新闻语篇分析也会受到分析者思维、认知、价值观的影响,不可能绝对的客观,但这也正表明了语言受到意识形态和权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意在以相关理论为支撑提升新闻读者对新闻语篇字里行间所隐含的权势及意识形态的敏感度,增强对公众话语的思辨能力和反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