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从2008年开始,在总结部分试点省市经验的基础上,用5年时间选拔10万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山东省2008年选拔2599名,2009年选拔2823名,共5422名。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使用情况,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是否能够有所收获、有所作为,也正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村官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他们的培养和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也直接关系到他们的个人发展。目前,这项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做法还不够成熟,很多制度性和操作性问题亟需解决。在结构上,本文主要从大学生村官的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等入手,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探索大学生村官培养使用的正确途径,从而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证分析,掌握目前大学生村官所处实际环境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培养使用情况,从而得出存在的问题,说明建立科学的培养使用体系的必要性;通过规范分析,说明政府在建立科学的大学生村官培养使用体系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采取的措施。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考察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发展历程、现行大学生村官有关政策和国内学者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研究情况;其次,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现实意义、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进行论述,详细论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深入考察了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现实意义;再次,以滨州市为例,简要说明了大学生村官目前的思想、生活和工作状况,以及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最后,深入剖析了大学生村官培养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建立健全科学的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努力解决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困境、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村官做好工作规划、建立并完善大学生村官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等。随着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深入开展,人民群众对这项工作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使用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虽然从一个角度为如何培养和使用大学生村官找到了理论依据,但是并未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足够详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改进措施,这一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