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中的“我”有多意,一为本我,指艺术创作者;二引申为本民族;三可理解为哲学含义的“本初”之义。派生为精神上的至高“自然之我”。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其本身的自律性。绘画语言本身有极丰富的资源供我们研究、借鉴。绘画离不开一大前提——你究竟怎样看待万事万物。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进步,不能与艺术的审美混为一谈,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金岳霖先生说:“每一文化区有它底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原动力。”接着,他指出:“道就是中国思想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原动力。”道的本质是“自然”。不是自然界之义,不是物质形态的存在,而是“自己如此”的意思。“自自然然”之意。它可视为中国美学精神的“观念株根”。这与西方早自 《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性一一情理交融始于“我”,并由“我”完成》作者:裴咏梅古希腊时期至今的艺术观念是不同的。 艺术创作中,情与理的交融必始于“我”,并由“我”完成。这在石涛的一画论中有很好的表述。我认为这一表述具有普遍性。恐怕只有中国文化早已有了这样的实践。而表述得如此清晰的可能从石涛开始。 “人为物蔽,则与尘交; 人为物使,则心受劳。 劳心于刻画而自毁……。” ,’J自不劳则有画矣。” “画贵乎思。”注① 所谓写意,我理解应是人的主观意象的抒写,既为抒写应是状态下的瞬间迸发。传统文化讲规矩,绘画与主观不可分,离开主观世界没什么好画的。主观引发所有想象力,,写意就是把主观放进去。在对中国传统艺术写意性的语言研究过程中,些问题:秘的轨迹;(1)中国传统艺术写意性的思想基础;我所认识到的一(2)线条一一神(3)色彩的隐喻性;(4)状态的解放与自由。 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性主“我”重“情”(人的内在真本质,真性情)在把握“情”与“理”的平衡关系,“无”与“有”的“体用如一”的判断中高度发展出了自足的,有中国造型特色的语言系统。有关写意性的研究,学习过程也是我们不断自我认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