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全面梳理自建国以来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传承与创新的状况,提炼和总结其理论创新,为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提供支持。 方法:以中国知网、读秀现代文献数据库为主要依据,以篇名为“病因”、“病机”、主题词为“中医”进行跨库检索,并对病因、病机的下一级词条依此方法分别进行检索,依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采用文献学、数理统计、理论分析等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和总结。 结果:一是经过对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相关文献的检索,最终纳入681篇论文,初步建立了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现代研究的文献汇总表;二是通过研读文献,形成中医病因病机发展现状的述评;三是提炼总结了研究中的理论创新成果。 结论:中医病因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六淫、伏邪、情志、痰浊、瘀血等方面。外感六淫病因研究中,运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对寒邪、湿邪、燥邪致病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七情学说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开展了中医情志、情志病因等基本概念的探讨,并引入现代情绪心理学方法开展多学科研究。伏邪有外感和杂病之分,七情伏邪是情志病证发病的一个关键因素,先天伏寒与亚健康有关,伏邪理论在SARS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毒邪理论作为创新最突出的成果,主要研究了毒邪损络的理论和临床应用,提出特异性毒邪“癌毒”是导致癌症的一类特异性致病因子;艾毒伤元是人体根本性的病理损伤,涉及三焦多脏腑系统。痰浊病因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具体病证研究,贯穿脑病、心血管病、慢性重型肝炎等的始终,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瘀血病因与血瘀病机是当代研究的热点之一,多着眼于具体病证探讨瘀血证治和生物学实质研究。 中医病机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复合病机上。作为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对瘀热、毒热、瘀毒、痰瘀等复合病机从概念、临床表征等做了系列探讨,揭示了其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及其在论治内科疑难病中的具体应用。对寒热病机的研究发现其与机体能量代谢、免疫、内分泌等多方面有重要联系。毒损脉络、艾毒伤元、瘀血生风、虚气留滞等则是基于临床实践所提出的新的病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