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传统文化是推崇集体荣誉的礼仪之邦。当前多数“90”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在没有同龄孩子的陪伴下长大,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到了大学后,虽具有较强的文化知识,但是对于集体、人际互动等却依然是短板。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是提升大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有效途径(林支远,2012)。但在大学班级活动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活动同质性高、缺乏吸引力,活动导向性弱、主题不突出,活动形式单调、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导致开展班级活动并未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学者多在对大学生集体荣誉感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有效开展班级活动,提出了相关培养集体荣誉感的路径。尽管有大量的方法和理论指导提升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但至今尚未对集体荣誉感和班级活动参与度的内容结构进行实证研究。因此,本文在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通过问卷编制与调查、实验等多种方法,探讨大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班级活动参与度的内容结构和现状特点,及其两者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实验进一步检验大学生集体荣誉感与班级活动参与度的关系。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法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女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活动参与度均显著高于男大学生;(2)大一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活动参与度均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的大学生;(3)大学生党员的集体荣誉感显著高于大学生共青团员和群众的集体荣誉感,大学生共青团员的集体荣誉感显著高于群众的集体荣誉感;大学生党员和共青团员的班级活动参与度显著高于群众,大学生党员和共青团员的班级活动参与度差异不显著;(4)担任过班级干部的大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班级活动参与度均显著高于没担任过班级干部的大学生;(5)担任过班级活动组织者的大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班级活动参与度均显著高于没担任过班级干部的大学生;(6)参与班级活动种类数越多,集体荣誉感越强,班级活动参与越积极;(7)大一至大三学生党员和共青团员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活动参与度均显著高于群众,但所有大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活动参与度差异均不显著;(8)理科(工科和理科)专业的女生在班级活动参与度显著高于男生,而在偏文科(人文社科类和其他类)专业的男女大学生差异不显著;(9)大学生集体荣誉感启动强度越高,其班级活动参与越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