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肝脏体积简易公式的初步构建 目的: 采用多层螺旋CT(MSCT)测量肝脏体积(LV)及二维径线,旨在推导出肝脏体积的简易公式,以便于临床推广普及应用来初步评价肝脏大小。 材料与方法: 收集正常患者56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32例,对两组患者行腹部CT增强检查。采用选择性容积再现重建(VR)自动测量法测量肝脏体积,选取冠状位最大层面测量左右径,矢状位最大层面测量前后径,横断位最大层面测量长轴及垂直于长轴的短轴,上下径等于层厚×显示肝脏的层数。肝脏体积与上述二维径线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 结果: 对照组肝脏体积为1312.32±234.34cm3,肝功能Child A、B、C级肝脏体积分别为1295.01±207.85cm3、1011.68±190.59cm3、797.18±34.83cm3,对照组与B、C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C级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A级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肝脏体积与前后径、上下径、长轴及短轴呈中等正相关,与左右径呈弱相关,推导出肝脏体积的简易公式:总体公式:LV(cm3)=-1508.76+35.67×Y+76.94×Z+32.54×X+31.12×Y;对照组公式:LV(cm3)=-1554.43+28.51×Y+77.37×Z+38.56×X+34.10×Y;肝硬化组公式:LV(cm3)=-1506.43+51.29×Y+65.99×Z+26.27×X+32.71×Y。 结论: 肝脏体积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间密切相关,是反映肝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肝脏体积的简易公式只需在CT图像上测量4条径线就能快速估算出肝脏体积,且与肝脏有无疾病和疾病的程度无关,因此可用于临床应用来初步评价肝脏大小。 第二部分:门静脉系统CT测量的应用研究 目的: 采用多层螺旋CT测量门静脉系统管径大小,对比观察肝硬化组与对照组上述管径的变化情况,并探讨肝硬化患者不同肝功能分级对上述测量值的影响和变化规律。 材料与方法: 收集正常患者56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32例,对两组患者行腹部CT增强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显示门静脉及其分支,包括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测量管径大小,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肝硬化组门静脉管径均大于对照组,Child B级的脾静脉较Child A级增宽,其余肝硬化组各管径大小两两间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肝脏体积与门静脉系统管径大小均无明显相关。 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够通过测量门静脉及其分支管径大小来反映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压力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