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河陇地区的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以敦煌文书为考察中心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o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百年来,大量的敦煌文书被发现与解读出来,其中包含了数量众多的民间契约文书与因契约纠纷引发的争讼文书。本文以唐宋时期的敦煌契约文书为考察依据,对田土关系、钱债关系、户婚关系中的契约文书内容与相关律令制度进行分析,探究民间契约的实施中,减少契约纠纷发生的担保制度、违约责任、见人制度、依照乡例四个方面的保障制度。民间契约纠纷发生后的解决主要包括了调解机制、诉讼机制。在民间纠纷调解方面,本文从调解人的身份、作用与调解的依据、效力多角度分析了契约纠纷的调解机制;在民间纠纷争讼方面,从审判主体、审判程序、证据制度、官员判决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影响民间纠纷的宗教因素方面,本文从僧官、僧人、民众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僧官制度中司法权的行使、僧人与民间契约纠纷的关系、民间宗教信仰如何影响民众之间的契约纠纷几个方面。通过对民间契约纠纷解决机制的分析,了解唐宋时期河陇地区的基层社会秩序与法律文化。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国际关系互动理论的梳理和分析,建构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点:第一,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分析认为国际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重构彼此的利益和认知,塑造趋于合作的政治文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就业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直接关涉着社会建设的成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实施扩
学位
大数据时代,网络群体行为如非法获取、泄露和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网上诈骗、网络谣言、垃圾信息等的发生层出不穷,这给社会生活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部分甚至造成社会冲突事件。因此,加强网络群体行为的法治化治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了网络群体行为的生成机理及其社会影响和差异化治理的大致路径,并指出大数据技术运用对网络群体行为治理所存在的积极和消极双重影响。第二部分
冷战的结束瓦解了延续近半个世纪的以美苏对抗为典型特征的两极格局,世界舞台上的各种力量出现了新一轮的分化组合,国际体系发生了重大解构。为了顺应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出现的
刑事政策是国家针对犯罪而采取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是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灵魂。刑事政策始终是与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连的,适宜的刑事政策能够积极地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
诉讼时效制度,自罗马法时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是传统的民事法律制度之一,其具有不同于其他部门法律制度的价值与功能,体现在时效期间的经过,将产生权利的“限制”以及义务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