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莫言出版小说《蛙》,作品带有其强烈的个人风格,作者“勇敢而智慧”地选取了乡土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通过个人命运写出历史创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地域特征。这部小说的法译本由巴黎七大的尚德兰.陈安多(Chantal Chen-Andro)女士翻译,2011年,译本由主要出版莫言长篇小说的瑟伊出版社(Editions du Seuil)发行,在法国汉学界引起了较高的反响,莫言多部作品的法语译者、汉学家诺埃尔·杜特莱(Noel Dutrait)更是将小说第五部分称之为“一出有萨特风格的戏剧”。作品的主题同样具有吸引力,张寅德教授在《莫言,虚拟之地》一书中这样评价:“读者已经习惯于莫言作品中的‘政治考验’,在2009年出版的《蛙》这本书中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政治受到来自文学话语的审视,这样的辩证关系在这部作品中得到加强。”对于《蛙》这部作品,已有国内外学者从“生命政治”、语言艺术等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比如巴黎三大张寅德教授的文章Grenouilles:l’imaginaire du bios从生命政治、身体异化与生命重建的角度进行阐释。对《蛙》译本的研究,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已有维语译本的对比研究,以及荷兰语译者谈翻译中的困难,其中主要是谈到了夸张、讽刺、姓名和四字成语的翻译问题。而这些问题之所以难译,在于两国语言文字和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中法两国在文字和文化方面存在诸多的“异”,正所谓无“异”不成“译”。一方面,一个民族需要通过翻译向“他者”、向“异者”开放、展示自我;另一方面,文本在翻译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遭遇考验与抵抗。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笔者首先梳理翻译研究中对“异”的思考,对翻译中的“异”有科学的认识之后,以此为指导,对法译本《蛙》采取描述性的翻译研究方法,梳理批评译本中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以期为中国当代文学翻译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理论阐述。首先,结合“翻译”的词源学内涵,翻译的概念定义以及“异”的概念定义,阐释“异”是翻译的内在特点;其次,通过翻译史上译者的实践和理论,对“异”的由来,体现方面和处理方式进行梳理。第二章到第四章,我们围绕莫言作品《蛙》的法译本,梳理分析体现“异”的三个方面:人名、形象和流氓话语,举例探讨其不同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现在,中国文化尚未进入法国主流文化,鉴于文化的差异,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陈安多女士灵活地采用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翻译方法,相比其他的翻译策略,归化策略在陈安多的译本中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