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假字是研究上古音的重要依據之一,與諧聲相比同樣能提供有關古音的聲、韻、調三個方面的信息。近年來出土了大量的戰國楚簡,不僅數量大,其中通假字的材料也很多,為研究戰國時期楚方言的語音提供了寶貴的材料。這些材料的用字體現了戰國文字的諸多特點,如偏旁結構不固定,通假現象比較普遍,大量使用古字和俗字等。因此,對其進行研究可以進一步揭示上古漢語語音的真實面貌。本文在吸收前人對上古漢語語音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選取了楚簡中文書性質的遣策,日書及占卜記錄的口語記錄材料,進行爬梳整理,盡可能窮盡性的收集其中的語音通假材料,來進行音韻研究。製作出了楚簡文書通假字表,將聲母按照發音部位的不同,分為唇音、舌頭音、舌上音、齒頭音、正齒音和喉音進行研究;將韻部分為陰聲韻、陽聲韻和入聲韻三個部分進行分析研究;并對戰國時期楚系方言區内的聲調情況進行了考察。文中對通假字所反映的上古語音現象的研究可以補正前人的上古音研究的結論。有重要意義得結論主要有:(一)“古無輕唇音”,戰國楚系方言中重唇音聲母和清唇音聲母相互通假現象頻繁。(二)三個韻類内部相同韻部的通假占絕大部分不同韻類的韻部之間接觸較少。(三)戰國楚系方言有聲調;分為舒、促兩類,入聲已獨立,平、上、去三聲也發展的比較成熟而趨於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