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文书音韵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kaijie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假字是研究上古音的重要依據之一,與諧聲相比同樣能提供有關古音的聲、韻、調三個方面的信息。近年來出土了大量的戰國楚簡,不僅數量大,其中通假字的材料也很多,為研究戰國時期楚方言的語音提供了寶貴的材料。這些材料的用字體現了戰國文字的諸多特點,如偏旁結構不固定,通假現象比較普遍,大量使用古字和俗字等。因此,對其進行研究可以進一步揭示上古漢語語音的真實面貌。本文在吸收前人對上古漢語語音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選取了楚簡中文書性質的遣策,日書及占卜記錄的口語記錄材料,進行爬梳整理,盡可能窮盡性的收集其中的語音通假材料,來進行音韻研究。製作出了楚簡文書通假字表,將聲母按照發音部位的不同,分為唇音、舌頭音、舌上音、齒頭音、正齒音和喉音進行研究;將韻部分為陰聲韻、陽聲韻和入聲韻三個部分進行分析研究;并對戰國時期楚系方言區内的聲調情況進行了考察。文中對通假字所反映的上古語音現象的研究可以補正前人的上古音研究的結論。有重要意義得結論主要有:(一)“古無輕唇音”,戰國楚系方言中重唇音聲母和清唇音聲母相互通假現象頻繁。(二)三個韻類内部相同韻部的通假占絕大部分不同韻類的韻部之間接觸較少。(三)戰國楚系方言有聲調;分為舒、促兩類,入聲已獨立,平、上、去三聲也發展的比較成熟而趨於獨立。
其他文献
本文以语法化理论为指导,参以语言类型学背景下的介词理论,对桂南平话、白话的前置介词、后置介词和“V+X+L”中的趋向成分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桂南平话与白话
随着翻译在当代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的日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而是涉及源语和译入语两种文化,尤其是涉及译入语社会文化语
游泳池在我国的大规模发展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后期,已成为一项集娱乐、休闲与健身为一体的群众性运动场所,至今的需求与建设可谓方兴未艾。但由于在我国发展的相对较晚,实际
本文在模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地下连续墙与土相互作用的特点,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别建立以极限平衡理论、弹性抗力理论以及考虑土体弹塑性的有限元理论为基础的
拆字是汉字修辞的重要方式,但历来的修辞学者却没有把它完全讲清楚,这为我们的拆字研究提供了借鉴。本文试图在前人关于拆字、离合、析字等汉字修辞方式研究的基础上,把拆字这个
在世界各国的交流中,翻译不可或缺。虽然翻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作为翻译过程执行人的译者长久以来却一直以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翻译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原作者、原语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现代语言学家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口语上,书面语言被关注得较少,文学语言更是鲜少被人提及。甚至有人认为语言学和文学是无法融合的。然而使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近些年来迅速发展,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由Fauconnier率先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为人们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提供了统一的
本文试图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为理论框架研究中国民事审判话语,旨在通过及物性动词过程的类型揭示民事审判中的参与者如何运用语言体现概念功能,具体而言:(1)
莆仙方言的程度副词在莆仙方言语法研究中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它们到底有几个,具有怎样的特点,其内部又有怎样的区别,目前还没有人对此做过系统的、深入的研究。鉴于此,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