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武科举在唐宋明历朝发展的基础上,体制日臻成熟,与文科并立,成为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武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内容包括外场马步射、技勇、和内场策问,其中内场策问后改为默写武经。在历代统治者中,清朝统治者对武科举最为重视,不断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调整,至清中期,武科举体制比较完善,成为清朝选拔军事人才的途径之一。有清一代,武举在各地的举行情况大致相同,盛京地区原则上亦是按照制度设计行事。但盛京地区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和陪都所在地,其管理体制与关内各行省有较大差异,此种差异在武举制度的具体展开中亦有所体现。时至晚清,在内忧外患的频繁冲击下,清王朝的统治危机四伏,许多曾经行之有效的制度已不合时宜,面临着被废弃淘汰的命运,武举制度即是其中之一。甲午战争后,呼吁废除武举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此项实行了1200余年制度终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被废除。清代前中期,盛京地区实行封禁,限制人口流动,人口总量有限,因此,武童生和武举人名额较少。武科应试者多呈现家族传承,相当数量的盛京大家族产生了多名武举、武进士。有清一代,盛京地区共产生武举人334人,武进士82人,分别占全国总量的0.33%和0.82%,位至高官者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影响有限。但仅就盛京地区而言,这些武举人、武进士是社会生活中的特权阶层,武举人、武进士在协助地方事务管理和赈灾等方面,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做出了贡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事务和地方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