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氮杂环化合物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由于其广泛的生物活性吸引着众多科学家的关注。其中,咪唑类衍生物就是一类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现在,已经有许多咪唑类衍生物被应用于医药和农药领域。因此,设计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该类化合物引起了化学家和药物学家的重视。本论文根据生物等排和活性亚结构拼接原理,设计了一类咪唑并三嗪酮衍生物,在合成过程中,又意外发现了另一类N-氰基咪唑酰胺化合物,最后合成了两个系列共32个新型咪唑类衍生物。通过波谱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进行了离体杀菌活性的测试,发现了一批具有良好杀菌活性的新化合物。为进一步设计、开发新型咪唑类杀菌剂奠定了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总结了咪唑类衍生物在医药、农药和其它领域的研究进展。为设计合成新型咪唑类衍生物提供了理论依据。2、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共32个新型咪唑衍生物,其中第一系列为16个8-甲基-2H-咪唑并[1,5-d][1,2,4]三嗪-1-酮类化合物,第二系列为16个N-氰基-5-甲基-1H-咪唑-4-酰胺类化合物。全部化合物都运用1H NMR、MS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部分化合物还进行了X-Ray单晶衍射测试。3、测试了32个化合物的离体杀菌活性。结果表明,第一系列化合物中,在药剂浓度为50μg/mL时,部分化合物对水稻纹枯、黄瓜灰霉及棉花炭疽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抑制率达到了80%以上。其中LJ3、LJ9、LJ10和LJ12对棉花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LJ4、LJ13、LJ14、LJ15、LJ16这五个化合物同时对水稻纹枯和黄瓜灰霉病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第二系列的化合物对水稻纹枯病菌有很好的抑制活性,而对其它五种病菌的作用效果较差。于是,我们进一步测定了该类化合物对水稻纹枯病菌的EC50值。所有目标化合物的EC50值在2.63μg/mL~31.32μg/mL之间,其中CN1、CN3、CN4、CN5、CN6、CN7、CN8、CN13、CN14、CN15和CN16共11个化合物的EC50值在10μg/mL以下,化合物CN8的EC50值为2.63μg/mL,活性最好,具有进一步优化的潜力。4、对反应中间体8-甲基咪唑[1,5-d][1,2,4]三嗪-1(2H)-酮的合成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溶剂、投料比、催化剂、催化剂用量、加热方式和后处理方式的选择,得到了最佳的合成条件。5、首次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合成N-氰基酰胺化合物的方法,并对其合成路线进行了比较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