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末期,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归于私有;分封制走向末路,王权得以强化;分裂即将结束,国家趋于统一。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适应这一历史发展要求,黄老之学对道家思想、后期墨家对墨子思想分别给予了继承与发展,韩非子对法家思想进行了理论总结,《吕氏春秋》杂糅了诸子学术,荀子对孔子、孟子学说予以了继承,并融合了百家思想。也就是说,在社会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诸子学术朝着继承、融合与创新的方向发展。荀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也不例外,他顺应社会大变革对道德教育思想提出的新要求,基于“虚壹而静”的认识论,创立了蕴涵继承性、融合性和创新性等时代特征的道德教育思想。从继承性来看,荀子分别继承了儒家孔子、孟子的道德教育作用论、目的论与内容、方法中的某些成分;从融合性来看,荀子吸取了墨子的“尚贤”和法家的“法”中的有用因素;从创新性来看,荀子认为,道德教育起源于人的社会性需要;主张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于“导欲”;强调仁、义、礼三位一体,重视道德义务,界定“善”与“恶”、“荣”与“辱”、“公义”与“德操”等道德教育范畴;倡导道德教育“师法之化”。显然,社会大变革深刻影响道德教育思想。首先,道德教育的内涵随社会大变革而变化,具体表现为:道德教育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道德教育能维护与促进社会经济关系的稳定发展;其次,社会大变革要求道德教育思想继承、融合与创新,因为,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继承是使其发展的客观要求、融合可使其内容得以丰富、创新可为其发展注入活力;另外,道德教育思想的创新必须以继承与融合为基础。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实际,我们认为,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与荀子所生活的时代在社会总体特征上有相通之处。因此,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时代特征可以为我们现阶段道德教育思想的变革提供有益借鉴:顺应时代要求,在继承与融合的基础上予以创新。即继承民族优良的道德教育传统,融合国外优秀的道德教育理论,创新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尤其是在创新方面,我们需要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扬民主、科学精神,充分发挥网络传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