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兼具言情小说的抒情性与叙事性双美,是一部虚实相生、真幻交织的诗意小说。脂砚斋评点与创作相伴而生,最早揭示该小说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规律,具有丰富的思想艺术价值。脂评集合明清小说评点的理论批评传统,更彰显自身的理论批评特色,折射明末清初“主情”的文学思潮发展进程,并与曹雪芹作品所表达的小说思想互相映衬,在中国古代小说史及批评史体系中具有独特地位。论文以脂评本中最具代表性的甲戌本、庚辰本评语为中心,兼及其他脂本评语为佐证,采用文献考辨与理论分析的方法,溯源探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条分缕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阐释、例证等方法,力图对脂评思想及其小说理论、批评、方法作深入研究,形成论文框架结构及其研究内容。第一章主要考察脂本评者与作者关系。首先辨析脂砚斋、畸笏叟及其他评者的身份。论文对“脂评”的界定采取学界普遍认可的定义,指以脂砚斋评语为核心,包括畸笏叟、棠村、梅溪、松斋等人的评语。他们是作者的至亲好友,了解曹雪芹的生活、思想、情感,甚至有共同的经历,熟知书中故事原型,看过八十回后原稿,评点立场、情感态度、思想观点大致相同,共同构成了早期脂评。其次,从脂评论作者“一生惭恨”的论断切入,从评语中考察“一芹一脂”共同参与的生活事件、文学交流活动,这是脂砚斋评点作品的文学契机和情感基础。再次,探究脂砚斋评论动机。脂评者特殊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情感机制,是评者借以抒发胸中块垒的心理动因。脂评对其时才子佳人小说创作弊端的批判,是其评点的外部环境。脂评的自赏性表现为高雅的审美情趣、审美愉悦和丰富的审美经验。第二章情本论为全文基点,从因情、情痴、至情三个层次展开论述。脂评认为小说因情成文,情是文之本,小说要写真情、纯情、至情,以情悟道是情之根;脂评“警情”思想与冯梦龙“情教”思想一脉相承;“情痴”作为宝玉、黛玉至情至性的核心概念,具有丰厚的艺术内涵;“情”为本体,“痴”为外在表征,“情痴”包含“痴迷”“痴情”“痴狂”三个层面。由“情痴”到“情悟”最后至“情禅”的境界在《红楼梦》中体现了禅宗美学空无观的思想,具有诗意人生的悲情美。脂砚斋“至情说”强调小说写“情”的精神内核,认为情与淫相区别,情是一种艺术审美的爱,是生命的灵魂,文学应写出情的深刻性、复杂性、矛盾性。第三章以真幻、梦幻、空幻为核心概念层层推进,论述脂评对小说虚构本体的认识及脂评的色空思想。脂评的真幻关系论强调小说因情生幻,以幻言情,由幻入真,提出小说创作与批评的梦幻机理问题,揭示小说创作过程是通过幻想、幻耳、幻觉,形成幻像、幻境,最后用幻笔写出幻文的过程。评者还为读者承担引梦人和出梦人的角色,揭示小说幻境背后的深层意味。小说批评既具理性判断又有审美体验的梦幻性特征,脂评对庄子思想、佛家空无观的吸收,使其从形而上的层面来思考小说的人物形象审美蕴含及哲理意义,表达出追求无为无己、无功无名、顺其自然的自由生命理想,在生命的不确定性中寻求生命的终极意义。第四章从人物情态、人物情景、人物情味方面探讨脂评的人物形象塑造理论。脂评注重人物塑造及表现手法的变化与创新,揭示人物形象的独创性、个性化、复杂性特征,解读人物形象意蕴的多向性。从人物情态入手分析由内而外的动态表征,是对古代传神写照人物论的深化。脂评拈出“景”一词,融小说中人、事、情、景于一体,探讨小说描述人物、勾画情景、叙述情事中的诗情画意和情景交融的整体意象特征;关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人关系、人与自我关系,有助于对人物性格多侧面的解读;读者通过“耳闻目睹”的审美体验,情不自禁地参与人物活动,模仿人物动作,在想象世界中将无声的词语转换为有声的情境,审美共鸣由此产生,令读者反复涵咏,回味无穷。第五章探讨脂评的“共哭”说的悲剧理论,这是脂评相比前人评点突出的地方。脂评在“发愤著书”传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提出“共哭”说,以读者悲情体验的共通性为途径,解读作者之情、作品中儿女真情、读者之情、批者之情共有的悲愤色彩和悲剧性痛感。脂评悲情叙事方式与张竹坡“冷热”叙事方式异曲同工,基于朴素辩证法视角深刻挖掘冷热叙事的悲喜交加的情感色彩和叙事节奏张力,体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转化思想,在小说美学中呈现为冷中出热、热中出冷、热极转冷、冷极转热、冷热转化的表现方式。脂评的悲剧意识表达出对“悲险”“悲惨”“慈悲”的美学风格思考,由此指向儒道释合一的慈悲为怀目的。第六章对脂评的批评方法进行研究,指出脂评是建立在作品鉴赏及品评、评点基础上的文学批评方式。脂评特点是注释详尽,批语细致,以画论入评较前人更为突出。脂评对小说叙事的真假、虚实、隐见、繁简、正反、主宾、顺逆、远近等辩证关系有所创见。脂评的文本细读法注意到细节及其与整体的联系;脂评以当时才子佳人小说为基本参照,引诗文曲赋入评,评点话语朴实、自然,以“情理”为核心,采用对比、类比、比兴、假设、反驳、注释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文本阐释与审美鉴赏。第七章从总体上阐发脂评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其评点构成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及其批评理论体系,构成文学本体论、作者论、创作论、作品论、叙事论、人物论、结构论、方法论、接受论、鉴赏论系统。诸如本体论明确强化文学“抒情言志”传统的情本论;作者论明确强化作者意识和创作主体性;创作论明确强化文学感物缘情的外生性与内生性动力源;鉴赏论明确强化作者与读者、读者与作品以及评者与作者、作品、读者的交流对话关系,等等。脂评在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小说理论批评及其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对于文学创作及小说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当今文学创作及理论批评发展具有启迪与借鉴的现实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