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作为二语学习中一项基本技能,综合反映了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能力。而翻译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中常常是教学的薄弱项。在互动协同、输入输出等二语习得研究理论指导下,王初明教授提出了“读后续写”,继而发展成“续论”。“读后续译”是读后续写的一种变体,它包括语言学习中的阅读和翻译两大要素,学习者不仅要理解剖析所给出双语材料的重要语言点、翻译技巧、语言风格和特点,还要将其应用于下文目标语的翻译中。在读后续译任务中,语言学习者与原文及目标语翻译之间产生互动,利于理解与产出的互动,以此强化协同效应,提高学习效率。近年来,学界已开展较多关于读后续写的实证研究,验证其促学效果。学者们将其应用到不同的受试与不同的实验材料中,来探究其深层的促学效应。读后续写的研究成果对读后续译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相对于读后续写,对读后续译的研究少有报道。本研究以输入-输出理论和互动协同理论为基础,将读后续译应用于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并详细讨论以下问题:(1)读后续译对翻译的总体质量有何影响?(2)读后续译对翻译的忠实性、准确性和句法成熟度有何影响?(3)读后续译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文采取文本分析及访谈法进行研究,以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的5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读后续译对受试加以教学干预,实验为期十四周,采用“前测-干预-后测”的模式。实验开始前第一周进行前测。在干预过程中,研究对象完成读后续译任务,即给出部分双语材料供学生阅读,在阅读完成后让其将剩余中文部分翻译成英文。在实验结束后进行后测,并将所有翻译文本录入电脑,进行分析。用SPSS.22分析受试前后测翻译成绩的显著性差异,并对学生前后测译文的忠实性、准确性和句法成熟度进行细化评分,分析其三个方面成绩的显著性差异。并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读后续译的态度与建议。最后对整个实验进行总结并得出结论。研究结果表明:1)在实施读后续译教学后,学生的翻译总体水平有所提高;2)读后续译对翻译的忠实性、准确性和句法成熟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翻译的忠实性方面,各个级别的学生是都有不同程度提升,重点表现在动词和形容词的翻译上;在翻译的准确性方面,中低水平的学生提高比较显著,特别是低水平的学生,高水平的学生有个别在后测时分数达到最高分段,但大部分高水平学生的翻译准确性提高幅度小于低水平学生;在翻译的句法成熟度方面,低水平的学生在句法成熟性上提升较大,中高水平的学生在句法成熟性上提升较小;在进行读后续译教学实验后,受试的翻译中简单句数量减少,句式呈现多样性,使得每个T-unit本该增加的单词却减少了,因此在数量上的提升并不显著。3)读后续译教学的改进和完善主要体现在选文、教师引导、前读材料、续译内容的长度这几个方面。最后,基于研究结果,给教师、学生以及教材编写者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