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初期,导游风光无限,被誉为“旅游业的灵魂”,是多少人梦想的职业!导游是旅游体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角色,是旅游交往活动中不可替代的角色,是联系游客与东道主居民的纽带与桥梁,是传播文化的使者。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如今的导游必须一专多能,导游不仅仅是要完成旅行社交给的任务,而且为旅游者提供讲解服务,生活服务,导游引导帮助旅游者进行旅游审美,为游客创造“高峰体验”。随着各地纷纷建立导游服务机构来管理社会导游,导游的身份由“国家干部”转变为一种社会职业,地位剧降,风光不再。近年来,导游罢工、导游谩骂游客等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更令人心寒!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表明导游的生存状况遭到了较为严重的威胁。导游职业的现状在各方面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问题,例如,导游对自身工作的认同度低,口碑不佳,被社会边缘化,人员流动率高,薪酬机制不健全。部分旅行社在导游出团前不给导游支付相应的费用,甚至出团前向导游收取“人头费”,导游不得不靠收取各种名目的回扣以提高收入,导致游客与导游之间冲突频发,游客怨声载道。然而,又有大量的新人不顾上述种种问题,加入导游队伍,致使导游的整体数量供大于求,尤其是处于饱和状态的中文导游。这个矛盾的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导游工作那么苦,那么累,没有工资,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加入导游队伍,从事导游工作?上述现实现象引发了笔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兴趣:从角色扮演的视角看,导游扮演着哪些角色?这些角色出现了哪些问题?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上述问题的产生?故笔者以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从游客、相关从业人员和导游自身等三个角度出发,分析考察了导游角色的理想类型,接下来主要研究了导游角色扮演的各种问题;最后,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依据,从游客、导游的生存环境、导游管理制度、媒体的作用等四个方面出发,分析研究导游角色扮演出现问题的原因。本研究的创新点也就在于,从导游角色扮演的视角出发,审视导游工作出现的问题,从而帮助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正视导游角色,为建立规范的导游制度尽绵薄之力。简而言之,本文的基本内容如下:首先,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以一定的角色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人的社会角色是多重的,也是变动的。基于游客的角度,导游角色的理想类型是组织者、讲解员和营销员,而且这三种角色是按照游客的需求程度出现的;基于导游相关利益者的角度,导游是旅行社的代表,应该是一种较为融洽的关系。其次,角色期待只是游客和相关从业人员的“一厢情愿”,导游角色扮演的实际结果又如何呢?首先,从游客实际的旅游经历看,导游角色的扮演主次颠倒,导游讲解千篇一律,导“购”大于导“游”,有些时候导游甚至连最基本的组织者角色都无法尽心尽力做好;其次,从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实际工作状况看,他们只把导游看作是旅行社的利润的来源,并未对自己的“名片”多加保护;最后,从导游自身的实际感受看,往往是一个导游的导购营销能力比导游的组织讲解能力更能决定他是否能够胜任导游工作。第三,为了更清晰地认识这一问题,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原因:第一,游客不理性的消费观和不成熟的消费行为促使导游角色只导不游;第二,媒体对导游角色的建立起到了误导作用;第三,恶劣的旅游竞争环境迫使导游角色的转变;第四,不健全的制度制约了导游角色的发挥。就其本质,导游角色扮演的问题是我国在转型时期,旧的角色要求不适应新的环境,而新的角色规范并没有确立,导游在采取行为时,不得不向现有制度妥协退让,即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导游个体向制度妥协的结果,笔者将其总结为“观念与制度”的共谋。最后,本文从研究结论、局限性以及研究展望三个部分做以总结。笔者通过角色扮演的视角对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探析原因,给出一己之见。本文的不足之处,正是自己为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