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汇彩亭会盛行于四川渠县三汇镇一带,因其有高、险、奇的特点,当地人一直叫“三汇高亭子”,俗称扎亭子,是当地的一大民俗活动。以亭子古装造型和表演叙事为主要内容,在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至十八的3天,通过人力将亭子抬着在三汇镇街道或码头进行表演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会”取集会之意,辅以抬总爷、吹唢呐、踩高跷、车幺妹等艺术形式,在大街上由四人抬着表演,连续三天,热闹非凡,胜过春节。三汇彩亭将铁工、木工、刺绣、缝纫、建筑等知识融为一体,将文学、绘画、雕刻、力学完美结合,凸显了该艺术形式的特点,是川东地区乃至全国的民间艺术瑰宝。三汇彩亭会产生于明末清初,传承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由古代的高竿艺术演变而来,其发展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侏儒扶卢”。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破四风,除四旧”的影响,加上传统工艺和从事表演的艺人大量流失,后日渐势微,直到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后,才再次焕发生机,该民俗活动生存的土壤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其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也日趋迫切。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文献查阅法等方式对彩亭的制作工艺、传承模式、现实发展状况等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运用口述史研究相关原理,民俗学、美术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和探讨其艺术特征和社会价值,以期通过研究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弥补对该民俗活动研究方面的缺失。本文由八部分组成,其中第三至八部分为研究重点。第一部分提出了选题的缘由、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研究路径等。第二部分主要是结合相关历史文献探究三汇彩亭的发展历程、产生源流。第三部分以三会彩亭会的实地调查为一手资料,详细介绍其制作过程。第四部分详细分析三汇彩亭中的戏曲文化、文学艺术和工艺技术。第五部分通过对两位非遗传承人的采访来分析介绍三汇彩亭会传承机制的变迁。第六部分通过分析三汇彩亭在当地的文化作用,相似艺术形式发展分析提出其传承和未来发展模式的建议。第七部分结合实际问题提出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第八部分提出笔者对三汇彩亭传承发展的一些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