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作为21世纪最稀缺的资源之一,已是衡量各行各业有无发展潜力的关键标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二、三产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进、培养、吸收各类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速度缓慢,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城乡矛盾频发也是不争事实。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其中农民素质是农民问题不可小觑的一方面,故着力研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迫在眉睫。河北省以其较多农村人口数量被称为农业大省,其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出现老龄化、妇女化趋势。虽然目前河北省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开发进度严重滞后,开发投入不足,教育培训工作缺乏规范性等问题导致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难以达到其自身的经济发展速度要求。因此,研究开发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在提升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加速统筹城乡发展以及缩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在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终身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论证研究过程中将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加以整合与应用,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采用实证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首先,对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数量较大,剩余劳动力多,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年龄、性别结构不够合理,出现了严重的务农老龄化及妇女化趋势。其次,对集中梳理了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果及所出现的问题,发现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人力资源的开发投入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农村教育培训不符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标准,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合理等问题。同时,分别从素质、政府政策、农民观念、劳动力结构四个方面指出了制约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再次,对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世界各国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总结了国外成功经验。最后,以河北省为例,归纳提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建议措施。第一、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地位。第二、搭建并完善农民教育和培训平台。第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四、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保障措施。通过对该命题的研究,本文的结论主要有:(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个长期性、持续性及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团体及农民自身的鼎力配合。(2)中国农民人口数量巨大,只有农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全面高标准地实现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