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及其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产品市场均衡的分析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mai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就人民币汇率被高估还是被低估问题,国际和国内进行了一场大的争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在这个背景下,本论文对1999年1月—2009年10月期间的人民币汇率错位进行测算,并根据此错位程度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并在得出的结论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及对本文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本文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理论梳理法、单位根检验、VAR模型、协整检验的Johansen法和E-G两步法、Granger因果检验法、H-P滤波法、脉冲响应法等。   研究等到的结论主要有:   一、当前对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的测算的理论模型理论基础较好.但不尽符合当前我国的实际。考虑我国并非一个资本完全开放的国家,要确定人民币的均衡汇率,在在产品均衡和资本均衡这两个层面上同时达到均衡相当困难,而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二,所以产品市场上相当成熟。再考虑到当前一些国家以自己的贸易逆差为借口,强迫人民币升值的因素,故采用在产品市场层面来分析,利用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的分析来考证产品市场的均衡来测算人民币的均衡实际汇率。   二、实际汇率不能独自影响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或者说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因素去影响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所以认为美国政府将美国的贸易逆差的原因归结于人民币汇率的低估,这种说法不成立的。另外,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单方面或者联合影响可能会影响到汇率的变化。   三、根据本文的测算,在2002年时人民币的均衡实际汇率就为7.85人民币/美元,与其他学者的结论很接近。同时我们还可以预测出当前人民币的实际汇率是下降的,即人民币实际上还是处于升值状态,但是接近于均衡实际汇率状态。所以得出的结论人民币没有被低估,甚至有可能是高估。这与我国政府及我国主要学者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通过实证研究实际汇率错位程度对我国GDP增长的影响是:我国GDP增长不是实际汇率错位的Granger原因,而滞后两期的汇率错位程度对GDP增长速度有显著的影响。滞后两期的汇率错位程度为正时,每增加1%,GDP的增速就提高2.19%:滞后两期的汇率错位程度为负时,每增加1%,即每靠近均衡实际汇率1%时,GDP的增速就提高2.19%。   五、我国的就业人数与实际汇率错位程度没有长期的均衡关系。   六、我国的物价水平与实际汇率错位程度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滞后一期的物价水平每增加1%时,会使实际汇率错位程度增加0.5719,即错位程度为0.5719%,而滞后二期的物价水平每增加1%时,会使实际汇率错位程度下降0.5649,即错位程度为-0.5649%,而且滞后一期的作用程度比滞后二期的要大,总的效果还是在价格水平上升时使实际汇率被低估。
其他文献
收入分配一直是经济学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决定收入分配及收入不平等因素中,制度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制度作为非市场因素,不仅影响收入决定机制,而且通过影响报酬率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凭借地理优势及不断创新的经济政策,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由昔日以农业为主的边陲落后省份一跃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本文以广东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关系为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