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前后历史小说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ag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1962年前后发表的近40篇短篇历史小说为研究对象,试图走进当时的文学背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阐释这股“创作热潮”文本之间的差异、价值、局限,以及陈翔鹤的两篇小说对于十七年文学史特殊的意义。绪论部分从“历史小说”的概念入手,试图交代其在近代产生的背景,阐释其在五四新文学时期文体所发生的转变:“历史小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姿态展现时代精神与意志。十七年时期的历史题材小说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影响巨大,而本论文关注的小说以“辛亥革命”之前的历史为叙述对象,主要集中发表在1961年初至1963年初。而学界对于这次短暂的创作“热潮”的研究往往倾向于总体性的评价,仅以《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两个个案来阐释这一批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文学史价值。第一章试图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历史背景,发掘这股历史小说创作热潮“井喷式的出现”和“陡崖式的下跌”的外在原因,重点在于当时的政治背景和文艺界氛围。六十年代初,主流意识形态允许甚至倡导利用历史资源,文艺界氛围相对和缓宽松,并展开了题材问题讨论。这些都为历史小说的创作、发表提供了可能性。此外,当时的一些事件对于这股创作热潮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1962年底,政治风向转变,随着“重提阶级斗争”与“大写十三年”两个口号的出现,历史小说迅速消失匿迹。第二章则对于这一批小说文本进行了梳理,将它们分为三类:第一类的主人公为反抗外族侵略的英雄,着力凸显英雄坚定的信念与牺牲精神;第二类则根据官方话语或者个人话语来塑造古代文人形象,体现了历史小说之中古代文人与当代作家“双向代言”的特殊关系;第三类是对于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的改写或者模仿,其价值伦理观与主流意识、大众常识不相冲突,显示一种民间趣味。尽管这三类小说都体现出作家们向历史寻求话语资源,也都丰富了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景观;但只有以个人话语来塑造古代文人的这几篇历史小说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对于现实的关照和独立思考。其中,黄秋耘、姚雪垠、李束丝的几篇表达了对于人的良知与温情的呼唤,而陈翔鹤的两篇历史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于“人”与“自我”的打捞,是五四文学精神在六十年代曲折而顽强地表达。加之其较高的艺术手法,可以看作是为十七年文学中的“孤峰之作”。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氨基葡萄糖为起始原料,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不同聚合度的几丁寡糖结构类似物β-1,3-乙酰氨基葡聚糖,并测定了几丁寡糖及其结构类似物对植物抗病性的诱导
建筑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了很重的比例。建筑工程的管理,包括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单位根据科学原则的指导,有计划的安排建筑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能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保证农村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发展。根据目前的情况,
鱼肝油富含维生素A、D、廿碳五烯酸、廿二碳六烯酸,在预防和治疗夜盲症、角膜软化症、低钙性白内障、开角型青光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缺血性现神经病变等
对心脑关系的研究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搞清两者的关系,对于治疗与情绪相关的病症,以及心脑生物反馈方面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心脑关系中,作为神经中枢的脑和作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卷,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包括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
本文以庄禅的时空意识插入研究台湾前行代诗歌的意蕴和技巧,挖掘这些诗歌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本文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庄禅时空意识的主要内涵及其诗学意蕴;第二部分
随着旅游行业的高速发展,顶岗实习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国家政策导向、人才意识不足、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和顶岗实习
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是一种强力缩血管活性肽,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近年发现,在多种组织器官纤维化的过程中,UⅡ及其受体UT表达上调,参与了组织器官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刘希夷是初唐的一位有相当影响力的诗人,他的乐府歌行诗经历了由初唐到盛唐逐渐被重视的过程。刘诗现存不多,但这些诗歌在体式、内容、风格等方面却有独特之处。他的诗歌既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