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建立血源性脑膜转移的动物模型。 2.建立脑膜转移形成的MRI诊断标准,探讨转移形成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诊治脑膜转移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 材料与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3组,分别从颈总动脉行血脑屏障丌放接种VX2癌细胞,单纯接种VX2癌细胞以及单纯注射生理盐水。术后不同时间行MRI检查。使用GE公司的SIGNA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膝关节线圈。常规行平扫和增强扫描,SE序列T1WI(TR/TE=340/10ms),FSE序列T2WI(TR/TE=3000/80ms);同时行DCE-MRI检查,采用2D SPGR序列(TR/TE/Flip angle=9.7ms/1.7ms/20°),分析时间-信号曲线参数最大强化斜率(MSI)和正增强积分(PEI),以对侧脑组织为标准参照。病理取材HE及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 结果: 1.BBB开放组脑膜成瘤率80%(16/20),对照组脑膜成瘤率33%(2/6),两者间有统计学意义(X2=7.53,P<0.01)。 2.脑膜病灶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等或低信号。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后T1WI病变脑膜呈明显线状或结节状强化,显示瘤灶数目增多,可准确显示大于2mm的病灶,与平扫发现脑膜病灶直径间有统计学意义(t=4.24,P<0.01)。 3.DCE-MRI可早期显示脑膜异常强化,DCE-MRI参数PEI的VEGF表达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二者间存在相关性。 4.实验组脑膜结节VEGF表达阳性率为100%。 结论: 1.成功建立了兔血源性脑膜转移瘤模型,为影像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平台。 2.BBB可能对脑膜转移瘤的形成起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