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乌梅是一味药食同源的中药,被历代医家广泛使用,但均不离止泻、止痢、止嗽等功效,至汉代张仲景,才创立乌梅丸并运用治疗厥阴病。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医家,对张仲景极其推崇,化裁运用经方,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反复强调其运用经方辨证的心法。叶天士灵活运用经方,主要表现在调整原方的药物配伍及剂量,用药与伤寒原方大不同,但又不离经方之法。本文即从《临证指南医案》中总结叶氏运用乌梅及其化裁乌梅丸的规律。方法:本文搜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乌梅的医案,并进行归纳、统计及分析,探索叶天士运用乌梅及乌梅丸类方治疗疾病的规律,学习叶天士对经方的灵活化裁运用。论文主要分两个部分进行阐述:(1)乌梅及乌梅丸的文献研究:主要包括乌梅及乌梅丸的历史沿革、功效、临床应用及配伍;乌梅及乌梅丸各药的现代药理研究等方面进行文献和理论的归纳,梳理和探析乌梅及乌梅丸的研究进展。(2)《临证指南医案》中乌梅及乌梅丸运用规律的探讨:收录《临证指南医案》中含有乌梅的医案,录入Excel数据表中,统计案中运用乌梅的种类、剂量,及治疗的病种、症状、舌脉象及药物配伍等内容,探索叶天士运用乌梅及乌梅丸类方的经验和规律。将叶天士加减化裁的乌梅丸类方的医案列出并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分析,学习叶天士灵活运用经方的经验。结果:统计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乌梅的医案,结果如下:1.《临证指南医案》使用乌梅的炮制品主要有:乌梅、乌梅肉、醋乌梅、炒乌梅、炒焦乌梅,乌梅肉、炒乌梅肉、蒸乌梅肉、炒焦乌梅肉等,其中乌梅运用占到了56.68%,其次是乌梅肉,使用比例为17.65%,两者共同占比为74.33%。2.《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乌梅治疗的病种达27种,前五位是疟、木乘土、泄泻、吐蛔、痢、其中疟占主要比例,约23.52%;其次为木乘土,占13.72%;泄泻、吐蛔各占10.78%,痢占7.84%。疟、木乘土、泄泻、吐蛔、痢、痉厥、暑这7个病种占总数的75.49%。3.《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乌梅治疗疾病的病机中,以木土相克出现次数最多,为45.16%;疟邪交于中宫为第二,占21.5%,其次分别为阴液耗损、厥阴受邪,分别为12.9%。这四者病机大约占总病机的92.46%。4.《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乌梅治疗的主要症状,出现频数最高的症状为恶心呕吐,为17.06%,其次分别为疼痛(13.99%),寒热(11.60%),腹泻下利(10.23%),食减纳呆占9.21%,气逆胀满占8.19%,汗出异常,大便不利各占5.11%,这八主症状主要涉及肝、脾胃、大肠等脏腑,多数为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木土相克关系为主。5.《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乌梅所主治病证的舌象以反映热象、阴伤的舌象为多。6.《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乌梅治疗病证的脉象分属15种,为脉弦、脉濡、脉小、脉细、脉数等。其中脉弦、脉濡出现次数较多,分别是5次和3次。7.《临证指南医案》中与乌梅配伍频率最高的药物为:人参、白芍、黄连、茯苓、花椒、生姜、半夏、桂枝、干姜,此八味药配伍比例为53.34%。8.《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乌梅剂量最少的为三分,最多的为一两半,最常用的剂量为五分。9.《临证指南医案》运用乌梅的特色:(1)广泛运用乌梅,均取乌梅的酸能敛、能生津之功,配伍灵活,主治诸多证候;(2)重视五行相生相克学说,灵活运用于临床,强调泻厥阴养阳明;(3)叶案用乌梅是继承“经方”之所长。10.《临证指南医案》对乌梅丸的灵活化裁新方有:(1)椒梅汤为治暑邪深入厥阴,土衰木乘,正虚邪炽,上下格拒;(2)连梅汤用治暑邪深入少阴消渴或深入厥阴麻痹;(3)减味乌梅丸用于治疗厥阴疟;(4)人参乌梅汤治疗久痢伤阴;(5)安胃丸治疗呕吐不食。结论:本文对叶天士运用乌梅及乌梅丸类方的用药规律及其临证思维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探索叶天士创新运用经方的经验,有助于学习经方理论,打开学习经方局限的思维,跳出方证对应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