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歇后语的翻译——以《红楼梦》为例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Dra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70年代,文化转向的出现使大批学者开始关注文化翻译的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逐渐开始频繁起来,文化融合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变得势不可挡了。在这个过程中,翻译所起到的作用尤为突出。鉴于此,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语言形式通过翻译传递个世界各国的人民,不仅弘扬了我国的名族文化,而且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歇后语作为我国文化和文明的精华,常用于我国人民的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它是由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和经验中创造的,同时歇后语又具有特殊的语言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歇后语翻译的研究不仅能够有效地传播我国文化,而且也有利于增进我国同其它国家的交流。然而以往对于歇后语翻译的研究很少以认知语言学这一新视角为出发点,同时也缺乏对其翻译过程的研究。  随着概念整合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其与翻译结合,提出了翻译的本质实质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也给出了相应的翻译概念整合模型。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概念整合理论下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以概念整合理论作为理论框架,《红楼梦》中歇后语以及中国翻译学者杨宪益夫妇和英国学者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的两个英译版本为语料,对歇后语的翻译认知过程进行解读,并通过概念整合网络:框架网络,单边网络,双边网络和多域复合网络分析译文在这四种网络中是如何产生的并将其进行分类。  本研究表明歇后语的翻译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行为,它更是一种认知过程,即译者在头脑中所进行的概念整合认知过程,另外通过对歇后语翻译过程进行分析,证明了概念整合网络对翻译过程研究的可行性。  本研究在有利于歇后语翻译研究的同时,对于概念整合理论自身的发展也是有所帮助的,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其他文献
本论文的主旨是考察英汉互译中主述位的变化情况。对英汉语的主述位的切分标准是基本沿用韩礼德的理论。尽管韩礼德的主述位的理论是基于对英语语言的研究成果,但是其适用性却
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与同时期文坛上崛起的塞林格,贝娄,厄普代克等小说家相比,约翰·契弗的地位要逊色一些。这是因为契弗最初创作的重心是在短篇小说上,而他的大部分短篇小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试图通过造句和作文这两种方式提高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词汇习得的能力。  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重视词汇的输入知识,而对输出知识掌握不扎实。本文通过引
本论文旨在研究英汉文学翻译中文化障碍的处理方法。本人研究了许多中外学者对于该论题的观点,在本论文的第二章得到这样的论点:文学翻译和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并
终其一生,威廉·福克纳都在描写衰败南方背景下“人类内心的挣扎”这一主题,其深度和影响力是他同时代的作家所不能比拟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福克纳众多小说人物中,有两类让读
20世纪70年代以来,华裔作家在美国文坛中崛起并备受关注。其中谭恩美最受欢迎,她的作品得到了读者和评论家的青睐。1989年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出版不久便得到了热情洋溢的评价
语言的起源与进化问题很长时间以来都被认为是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禁区。从最早期的语言“神授说”到乔姆斯基的“基因突变论”,语言学界仍然没有一个定论。其中更是以乔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