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双语教育力度的逐渐加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高等院校,除民族语文专业的专业课外,大多数民族班基本上都完成了采用汉语授课的改革任务。应该说这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精通母语的基础上学好汉语,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件。那么在这样强的教育力度和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对于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但也是最不稳定阶段、在汉族主流文化这种强势文化包围之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在遇到因多元文化冲突和语言功能转变而引起的变化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汉语的效果究竟如何呢?事实证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经过了长达十几年的双语学习后,即使获得了国家汉语水平考试七、八级证书,多数学生仍不能很好地使用汉语交流,甚至有的连听汉语都很困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竟哪些因素在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呢?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情感因素的影响,如语言态度、语言动机、语言焦虑等情感因素。Brown也从他人及本人的研究成果中得出结论,语言态度作为双语发展变化的内部因素,对个体成员的心理状态和语言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会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影响。本研究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和语言能力入手,以新疆喀什师范学院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喀什师范学院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及语言能力进行调查,探讨新疆高校特别是南疆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以汉族文化为主流文化的环境下对待母语、汉语、双语及双语教育、外语的语言态度以及他们的汉语语言能力;并从不同维度分析他们对待母语、汉语和英语的语言态度差异,通过共性分析和差异性对比分析,总结出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及汉语语言能力上的一些特点以及对双语教育的一些启示。文章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南疆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语言态度调查;第三部分:南疆高校柯尔克孜族大学生语言态度调查;第四部分:南疆高校哈萨克族大学生语言态度调查;第五部分:南疆高校塔吉克族大学生语言态度调查;第六部分: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态度及语言能力的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来看,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的母语、汉语、双语以及双语教育都持有积极和赞成的态度。2、在情感因素上,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母语具有很深的感情;对汉语和英语在情感因素上也都有正面的情感评价,表现为对母语的情感性评价最高,其次是汉语,最后是英语。3、在认知因素上,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母语、汉语和英语的评价也都呈正面评价,其中对汉语的认知性评价最高,其次是英语,最后是母语。4、在对听、说、读、写这四项汉语语言能力的自我评价中,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对自己“读”的能力比较认可;对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呈负面评价;而对于“听”和“说”,不同民族的大学生有不同的评价。5、从对语音、词汇、语法这三项汉语语言能力的掌握情况来看,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词汇”的掌握比较满意,对“语法”的掌握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