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目的:总结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12月11年间北京协和医院747例AP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和预后情况;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9年12月共681例AP患者的资料,对10年间AP的流行病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临床特点分析①11年间AP患者共747例,男女比例1.56:1,发病年龄53.08±17.41岁,男女发病年龄无差异。②胆源性是首要病因,占54.4%;特发性(14.7%)、高脂血症性(7.9%)和酒精性(6.4%)分列第二、三、四位。酒精性是男性AP的第三位因素,比例明显高于女性(10.1%vs0.7%,P=0.000)。③腹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占96.1%,绝大多数为剧痛或明显疼痛。96.1%的患者血胰腺损伤指标明显升高。④轻重症比例1.45:1,局部和全身并发症均在重症中出现。局部并发症中假性囊肿最多见(11.2%);17.8%的患者出现脏器功能障碍,5.1%为多脏器功能障碍;脏器功能障碍以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最多见(14.6%)。⑤AP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28.43±24.30天,死亡率5.0%,死亡者均为重症。2)流行病学分析①10年间AP患者共681例,2000~2004年组313例,2005~2009年组368例,两组间性别构成比和发病年龄无差异(P>0.05)。②时间变化:胆源性始终为主要病因,AP高脂血症性有上升趋势(4.8%vs9.0%,P=0.034),女性AP胆源性呈下降趋势(62.9%vs50.3%,P=0.039)。③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与死亡率基本一致(P>0.05)结论:AP男性多见,中年居多。胆源性是AP最常见病因,特发性位居其次;酒精性AP多见于男性。随时间变化高脂血症性AP有上升趋势,女性胆源性AP有下降趋势。腹痛是主要临床表现。AP总死亡率5.0%。2、轻型急性胰腺炎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回顾性对比研究目的:研究MAP与SAP临床特点的异同。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1年间的MAP与SAP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比较。结果:①MAP442例,男女比例1.38:1;SAP305例,占AP的40.8%,男女比例1.88:1。SAP男性比例较高(P=0.044),二者发病年龄基本一致。②胆源性是轻重症的主要病因;MAP胆源性的比例高于SAP (58.8%vs47.9%,P=0.003),高脂血症性和酒精性的比例则低于SAP(P<0.05)。③轻重症均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SAP发热、呕吐的发生率高于MAP,黄疸和血胰腺损伤指标明显升高的发生率则低于MAP,P<0.05。④SAP住院时间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MAP(41.27±31.48天vs20.28±12.74天,P=0.000;12.1%vs0.0%,P=0.000)结论:重症中男性比例较高。胆源性是轻重症的主要病因,MAP胆源性比例高;MAP高脂血症性和酒精性的比例低于SAP。腹痛为轻重症主要临床表现,部分SAP血胰腺损伤指标可无明显升高,易误诊。MAP无死亡病例,死亡者均为重症。重症者住院时间长,死亡率高。3、老年与中青年急性胰腺炎的回顾性对比研究目的:探讨老年和中青年急性胰腺炎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11年间住院治疗的292例老年A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455例非老年AP患者相比较。结果:①老年组292例,男女比例1.26:1;非老年组455例,男女比例1.79:1。非老年组男性比例较高(P=0.022)。②老年胆源性的比例高于非老年(75.7%vs40.7%,P=0.000);非老年特发性、高脂血症性、酒精性和高脂肪餐的比例高于老年(P<0.05)。③非老年腹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98.0%vs93.2%,P=0.001)④非老年在胰腺坏死和脏器功能障碍发生率高(P<0.05)。⑤老年与非老年在住院时间和死亡率上无差异。结论:AP的最常见病因是胆源性,老年胆源性比例高;酒精性AP多见于非老年。部分老年AP腹痛等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上易误诊。4、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与预后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与预后。方法:305例SAP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11年间SAP的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SAP生存组268例,死亡组37例;性别构成比和发病年龄无差异。SAP死亡率12.1%。②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Ranson评分、入院24小时内APACHE Ⅱ评分高于生存组;其特发性的比例高于生存组、酒精性的比例低于生存组;入院时血糖、血尿素氮高于生存组,而血白细胞、红细胞压积、血钙则低于生存组;脏器功能障碍、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于生存组(P均<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示入院时血尿素氮和入院24小时内APACHE Ⅱ评分为SAP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④单纯传统药物治疗占76.7%,药物+外科手术治疗仅占6.9%。药物治疗中生长抑素使用率88.5%,抗生素使用率99.0%,所有患者均应用肠外和/或肠内营养。结论:入院时血尿素氮和入院24小时内APACHE Ⅱ评分为SAP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内科治疗可治愈大部分SAP患者,SAP死亡率12.1%。目的:研究BISAP评分对AP严重度和器官衰竭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2010年5月至2011年9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的资料完整的94例AP患者。计算BISAP及CTSI评分,通过ROC曲线进行分析,评价BISAP评分对AP严重度和器官衰竭的评估。结果:94例AP患者,SAP49例,MAP45例。SAP患者的BISAP评分显著高于MAP患者(P=0.000)。BISAP和CTSI评分可预测AP严重度,AUC分别为0.810(95%CI:0.724~0.895)和0.907(95%CI0.847~0.967),P均=0.000;截点均为3,大于等于3时OR值分别为17.52(95%CI:3.81~80.54)和45.56(95%CI:12.98~159.92),P均<0.01。BISAP评分可预测AP器官衰竭,AUC为0.932(95%CI:0.866~0.999),BISAP>3时OR值为49.29(95%CI:5.83~416.56),P<0.01;CTSI评分不能预测AP器官衰竭(P≥0.01)。结论:BISAP评分可早期预测AP严重度和器官衰竭,且简单易行,可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