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探索

被引量 : 17次 | 上传用户:pdsc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历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其关键是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那么,如何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呢?这一问题的解决关系到高中历史教育质量的提高,是目前国内高中历史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本文拟从史料运用与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着手,从三大方面论述它们之间的联系。第一部分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它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第一,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什么要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这是因为,以史料为载体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顺应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目标是高中生的全面发展。第二,阐释了历史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指出历史思维能力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作为出发点,运用史料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与本质,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一种素养。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从实践层面探索和总结出一些有效途径与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首先从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着眼,概括了什么是历史逻辑思维,总结了运用史料培养历史逻辑思维常用的一些方法。然后说明运用史料特别是图像史料,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例如运用图像史料,可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运用图像史料,通过问题情境的营造,可以激发学生思维;运用图像史料,通过历史场景的真实展现,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运用图像史料,可以引发学生的感知、想象、联想,以此发展学生历史形象思维。再后阐述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最后论述了运用史料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即运用史料,揭示历史的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运用迁移的方法,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选择矛盾性的史料,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组合不同观点的史料,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通过这些方法,高中生的历史逻辑思维、历史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广阔性得以提高、增强。第三部分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过程中关于史料选取的一些原则,包括典型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和真实性原则等以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章的目的是使高中生在历史学习时能够灵活地运用史料以及一些具体的历史思维方法来解决社会历史问题,以此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当然,完成这项工作主要得益于导师的指导与帮助,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部分参考了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教学案例,并对此作出分析、论证。在此过程中,有一些认识和理解不一定成熟,但是希望能够进行一些尝试,为高中历史教学尽一点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教育是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决不能视为两个独立的个体,各自为孩子灌输不同的观念。这种切割,只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因此,家长和学校必须
锌是生命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但当锌的浓度超过一定剂量时,又会对生物体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为了系统研究锌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亟需开展锌的水质基准研究工作。本文用
<正>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是两会闭幕后国务院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十一五"时期民政工作,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民政任务,对于在新起点上把民政事业推向前进,充分发挥
参数取值范围的确定在高中数学中已较为常见.这类问题综合性强,不仅涉及到高中数学的方方面面,而且解法灵活,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较高.认真地研究这一类问题的教与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
1992年6月1日至1993年5月31日,在突尼斯南部的两个试验站分别监测了特定新月形沙丘的位移方向及速度。1a后,其中一站的沙丘向西南方向移动了50m,另一站的沙丘向西(西偏西南)方向移
从建设项目横向组织模式出发,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对某一大型建设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论述了开发应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型建设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思路
构件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 ,其在汉字构形和意义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汉字构件、汉字构件功能以及其分类的研究是准确认识和把握构件的重要一环 ,同时 ,进行古汉字源
<正>《办公室业务》2014年第16期和《应用写作》2014年第8期,介绍了几本最新的公文和写作类图书。1.《秘书工作研究百篇——耄耋秘苑文萃》。本书系中共河北省委一位已进入耄
日本道教研究史和一些相关的问题〔日〕福井文雅著辛岩译编者按:1995年3月,日本东方学会给本刊主编寄来其英文版会刊《ActaAsiatica(亚洲学报)》第68期(1995年)一本。这一期是道教专号,由早稻田大学福井文雅
本文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课前研读教材,挖掘数学思想方法;课上适时点拨,恰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课后巩固应用,反思数学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