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一例足菌肿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病原菌、治疗、预后及文献复习。
方法:
1.通过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MRI检查、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皮损组织微生物培养。
2.对致病细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PCR扩增细菌16SrRNA并进行序列分析。
3.对致病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PCR扩增真菌ITS区,并进行序列分析。
4.回顾近十年来皮肤豚鼠奴卡菌感染的英文文献。
5.回顾关于Pseudozyma aphidis临床致病情况的全部英文文献报道。
结果:
1.临床表现:患者男,51岁,农民,右下肢肿胀、畸形25年,加重伴脓疱、排脓4月。表现为右下肢肿胀至膝关节平面,见大小不等的丘疹、结节融合成片,呈暗红色,浸润性,局部结节破溃形成瘘管,瘘口常有黄白色胶样组织覆盖,并排淡黄色液。
2.实验室检查:血象、血沉、CRP值明显升高,余常规检查无殊。
3.右下肢MRI检查:提示右侧小腿背侧肌群及皮下软组织右足背软组织多发病变及“圈内小点征”。
4.组织病理检查:HE染色可见特征性颗粒,PAS染色见大量酵母样细胞。
5.微生物培养:奴卡菌、真菌。
6.致病细菌分子生物学鉴定:16SrDNA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后与豚鼠奴卡菌有最大相似性(99%)。
7.致病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ITS区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后与Pseudozymaaphidis有最大相似性(99%)。
8.近十年来,共有6例皮肤豚鼠奴卡菌感染,其中有两例为足菌肿。
9.至今位置仅有两例从临床标本上分离到Pseudozyma aphidis的报道:2003年Sugita等学者首次报导在泰国患者血清中分离到Pseudoz-yma,2008年Shau-shau Lin等首次报道一例与Pseudozyma aphidis相关的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炎。
结论:
1.本病例为发在下肢足菌肿。
2.首次在足菌肿皮损处同时分离到豚鼠奴卡菌和Pseudozyma aphid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