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底,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首次明确提出了“资产减值”的概念,并在原计提四项减值准备资产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和委托贷款的计提,由四项资产发展为八项资产,同时,把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纳入到财务报表体系中,作为资产负债表的第一附表。这个规定旨在提高企业资产质量、降低企业运作的潜在风险、使企业能够持续稳定经营,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然而这个初衷实现了么?
2006年新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主要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①、《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②(以下简称资产减值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③、《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④等具体准则中。具体而言,取消了对长期资产的减值损失的转回,提出了减值迹象的要求,界定了资产组的定义,规范了资产减值计量标准的程序等。那么资产减值准则的这些修改,是否真实反映资产质量,同时也降低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操纵空间呢?
同时,为了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也统一为四表一附注,即在财务报告中披露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附注,意味着取消了我国之前财务报告体系中的所有附表,即取消了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那么资产减值的披露方式的改变会不会改变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呢?
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文旨在达到三个研究目的:值评估程序,本章在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旧准则下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也是对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实施效果的另一个角度的检验。本章利用分布检验法,比较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前后的净利润,发现上市公司存在利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扭亏以及大清洗的情况。本章还分析了上市公司在2001-2006年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情况,以及转回额大于当年净利润的公司情况.这些结果都说明了按照资产组计提资产减值要比旧准则更加客观。
第五章是对本文研究目的二的检验,即新旧准则下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比较,即新准则是否达到了其降低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新准则下的资产减值信息是否比旧准则更有价值相关性。
本章把2001-2006的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旧准则的样本,2007年的数据作为新准则的样本,对新准则的实施是否降低了盈余管理以及是否增强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来检验资产减值准则的具体实施效果。本章发现,在实施新准则后,即2007年的样本相对于2001-2006年的样本,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下降了,同时2007年的样本中,资产减值与未来经营业绩的增长以及市场反应等变量的关系增强了,即实施新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的规定降低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同时增强了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
第六章是对研究目的三的检验,即检验关于资产减值披露方式改变经济后果。本章通过比较资产减值准备总额与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的信息含量来分析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本身是否含有信息含量,取消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是否会减少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结果发现,一方面,以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为解释变量的模型比只以资产减值总额为解释变量的模型对公司未来经营情况和市场反应解释能力大,另一方面,本章还发现,各项资产准备对公司未来经营情况以及市场反应的解释能力是不同的,即对未来的预测能力不同以及预测的程度也不同。从而本章认为取消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会使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降低。
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以及启示。
通过以上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首次分类研究了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的信息含量问题。
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均没有要求提供资产减值准备的分类信息,只有中国2001-2006年才有这个特有的资产减值准备的明细数据,因此,本文利用中国的特有数据,分别分析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的信息含量。旨在检验资产减值明细表是否比资产减值准备本身带来更多的信息含量。本文的研究结果将弥补国际会计研究中数据样本的一个空白,并为国际准则的改进提供有用的证据。
第二,研究了披露方式和信息含量的关系。
一般很少有研究从披露方式这个角度来分析信息含量的问题,而本文通过比较研究资产减值准备总额本身和资产减值各项明细的信息含量,来分析披露方式与信息含量的关系。本研究以2001-2006年的上市公司公布的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为数据基础,研究资产减值准备各项明细的信息含量是否显著大于资产减值准备总额本身,以及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明细对未来的预测能力是否不同,来说明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是有信息含量的。验证了国际会计准则并不一定都比我国会计准则更有信息含量,从而为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上提供一些政策依据。
第三,对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因子分析。
本文在操纵性应计制和非操纵性应计制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资产减值准备的定义,首次将实际的资产减值分解为正常的和超常的两个部分。对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因子分析,使实证检验更加透彻。使实证结果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