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流行在藏语安多方言区的藏戏剧种——南木特藏戏为主要研究对象,置其于安多地区特殊的历史文化脉络中,研究其传承的自身机制。南木特藏戏在西藏传统藏戏“阿吉拉姆”的影响下萌芽,在安多藏区独特的区域文化语境中孕育,最终形成了青海隆务寺以服务于僧人在“夏日闭修”后自娱为目的、甘肃拉卜楞寺以“佑护雪域安康”为目的南木特藏戏。以僧侣为演员的班社构建、剧目宗教教义的宣扬及展演功能的宗教性构成了南木特藏戏的宗教性;旋律音调(唱腔、舞蹈、器乐)方面大量吸收民间旋律音调,体现出南木特藏戏旋律音调的民间性;以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爱情、亲情、日常生活为叙述主题,突出南木特藏戏叙事体系的民间性;受安多藏区区域文化的影响,南木特藏戏在艺术表现形式中吸收、借鉴、融合了京剧艺术的表现手段,并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表演风格。南木特藏戏传承中的“变易”,是南木特藏戏的得以传承的作用方式。通过馈赠、请愿、共享这三种传播方式的变易,形成了寺院至寺院、寺院至民间、民间至民间的传播路径,有利于南木特藏戏的广泛传播;功能意义的多元取向有利于满足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以南木特藏戏作为修行仪轨完成自我修行、“以戏代仪”以慰藉心灵、作为“戏乐”的休闲娱乐、专业演出团体及学校教育传承的加入,在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建立了文化自信;僧侣班社、村民自主结社、专业演出团体、校园剧团的四维传承载体及各具特色的传习方式有益于南木特藏戏多层面的存续。通过旋律音调在地化及乐队编制的特色化两方面的变易,使得南木特藏戏完成因地制宜的自我调适。南木特藏戏传承中的“恪守”是南木特藏戏得以传承的内在结构。南木特藏戏在传承过程中,恪守“音声”的神圣性、器物的神圣性及功能的神圣性,以满足民众慰藉心灵的需求;恪守歌舞性以符合视听习惯的审美需求;剧目恪守的核心主题使南木特藏戏既符合时代的需求又与藏族价值观相吻合,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得到双向满足。在南木特藏戏传承中,变易与恪守互为前提,变易中有恪守,恪守中有变易,二者辩证统一,共同促进南木特藏戏的传承。通过以上的论证,认为变易与恪守是南木特藏戏传承的主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