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C/钢管混凝土组合柱-RECC环梁节点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具有承载力高、延性好等优点,而梁柱节点连接问题是影响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近些年来,混凝土环梁节点作为钢管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梁连接的一种节点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钢管在节点区断开,该节点形式保证了节点区与框架梁端的混凝土成为一体,传力路径简单明确。但由于混凝土脆性的特点,在局部压力作用下,普通混凝土环梁节点节点区混凝土开裂现象较为严重,节点的抗剪承载力相对较低。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环梁节点的承载力,解决节点开裂问题,本文在课题组前期对RECC/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RECC/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新型节点形式,即采用ECC代替节点区混凝土,形成RECC/钢管混凝土组合柱-RECC环梁节点。ECC是一种具有应变硬化特性和优越裂缝控制能力的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其极限拉伸应变可达到3%以上,极限状态下ECC材料的裂缝宽度可控制在100μm以下。因此,采用ECC替代混凝土能够有效提高环梁节点的局部受压承载力及抗剪承载力,避免因混凝土脆性而引起的开裂和耐久性问题。本文从试验研究、有限元模拟和理论分析三方面对ECC环梁节点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对ECC环梁节点进行了局部受压试验研究,并与普通混凝土环梁节点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节点区用ECC替代混凝土可有效减小裂缝宽度,延长了环梁节点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未配筋的混凝土环梁节点在局部压力作用下发生了劈裂破坏,而未配筋的ECC环梁节点保持了较高的完整性,其局部受压承载力较混凝土节点高出78%以上。相对于配筋混凝土环梁节点,配筋ECC环梁节点的延性系数可提高26.1%以上,耗能系数可提高50.7%以上,表明ECC环梁节点在局部压力作用下具有更高的延性和耗能性能。(2)基于ATENA有限元软件,对ECC环梁节点的局部受压性能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进一步揭示了ECC环梁节点在局部压力作用下的受力机理,并对试验中未涉及的其他参数进行了参数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当外径与内径之比在0-2范围内时,增大环梁宽度可有效提高节点的极限承载力,对于ECC环梁节点,试件设计时建议将外径与内径之比控制在2以内。(3)在拉杆拱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ECC在局部压力作用下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分别基于局部受压理论和约束理论,提出了两种ECC环梁节点的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两种计算模型均与试验和有限元结果吻合良好,可较好地预测ECC环梁节点的局部受压承载力。(4)通过对ECC环梁节点的三维有限元建模,分析了RECC/钢管混凝土组合柱-RECC环梁节点在轴心荷载作用下组合柱中轴向压力在节点核心区的传力机理。模拟结果表明,轴心受压荷载作用下,节点区的纵筋和附加纵筋可以有效传递组合柱中的竖向压力,节点区的环向钢筋则通过约束作用提高节点核心区的轴压承载力,附加箍筋通过约束核心区ECC的横向变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节点的轴压承载力。并基于对节点轴压性能的分析,建立了RECC/钢管混凝土组合柱-RECC环梁节点的轴压承载力计算模型。(5)通过对ECC环梁节点的三维有限元建模,分析了RECC/钢管混凝土组合柱-RECC环梁节点在偏心荷载作用下组合柱中弯矩在节点核心区的传力机理。模拟结果表明,当偏心率较小时,环梁节点核心区全截面受压,钢管断开对环梁节点区受力的影响与轴压状态下相似;当偏心率较大时,节点受压侧压应力的传力机理与轴心受压构件相似,但受拉侧环向钢筋和附加箍筋应变很小,竖向拉力主要由纵向钢筋承担。并基于对节点偏压性能的分析,建立了RECC/钢管混凝土组合柱-RECC环梁节点的偏压承载力计算模型。(6)为了考察用ECC替代节点区混凝土对环梁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对7个RECC/钢管混凝土组合柱-RECC环梁节点进行了低周反复试验,试验参数包括基体类型、配箍率、轴压比及节点尺寸。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相对配筋率的增大,试件的破坏模式从环梁的弯曲破坏转变为框架梁的弯曲破坏。当破坏发生在环梁区时,ECC的使用避免了环梁区剪切裂缝的出现,ECC节点的承载力较混凝土节点可提高15%。当破坏发生在框架梁梁端时,在框架梁梁端使用ECC可以使梁端塑性铰充分发挥作用,极限状态下ECC试件的延性和耗能性能分别是混凝土试件的1.4倍和1.9倍。同时,增大节点尺寸和提高环向钢筋配筋率均可对ECC环梁节点的滞回性能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7)基于合理的材料本构关系及界面模型,对RECC/钢管混凝土组合柱-RECC环梁节点的抗剪性能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了节点的受力机理,并进行了相应的参数分析。模拟结果表明,RECC/钢管混凝土组合柱-RECC环梁节点破坏时呈现出不同的破坏模式,分别为节点的剪切破坏、环梁的弯曲破坏、界限破坏及框架梁的弯曲破坏。但无论发生节点的剪切破坏还是环梁的弯曲破坏,提高环向钢筋配筋率、提高核心区箍筋配筋率、提高ECC的抗压强度及降低轴压比均可有效提高节点的抗剪承载力和环梁的抗弯承载力。(8)通过对节点传力机制的讨论,在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ECC环梁节点的受力机理。并结合环梁节点的受力特点,基于软化拉压杆模型,建立了ECC环梁节点的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所计算的节点抗剪承载力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该理论模型可较好地预测ECC环梁节点的抗剪承载力。(9)基于对ECC环梁节点的试验分析、有限元模拟和理论推导,对所提出的新型RECC/钢管混凝土组合柱-RECC环梁节点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及设计提出了相应建议。
其他文献
血管钙化是多种慢性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血管病变、高血压、终末期肾病等)以及机体衰老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理变化特征,是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加和死亡率升高的独立危险要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是血管壁中层的主要构成,其由正常的收缩表型向成骨样或软骨样细胞表型转变是钙化形成的中心环节,并且VSMC表型转化与细胞整体能量状态密切相关。
中国艺术史的两大叙事体例于唐宋时臻于成熟:一是借用正史体例的艺术通史,二是传衍稗史志怪的私人艺术笔记。由于宋代及以后,以个人见闻、微观叙事见长的艺术笔记,无论是数量,还是学术影响力,都远超体现宏大历史叙事意识的艺术通史。因此,通过著述家及其文本案例,追问艺术史微观叙事勃兴的现象、缘由与价值,就是重审传统艺术史学的一个重要角度。作为著述家,米芾既参与过官方艺术通史的编撰,也因其自由、多变而具创见的五
随着国民经济、科技的发展,移动机器人在人类生活乃至国家战略领域都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其对于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未知的环境中进行精确的定位是保证移动机器人自主导航以及完成各类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解决在无卫星信号情况下(室内环境为主),移动机器人在复杂未知环境里的自主定位问题为背景,结合视觉、惯性、超宽带传感器之间的互补性,针对视觉/惯性/超宽带组合导航系
石墨烯以其单原子层结构及独特的能级,其载流子输运特性受表面化学状态影响,其电导或场效应电导具有强烈的表面吸附分子敏感性,以此原理制成的化学或生物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低噪声、低检出限、低成本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以石墨烯/半导体异质结为基础的石墨烯垂直场效应晶体管(Vertical Graphen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VGFET)具有高开关比的特点,其平面结构对局
近年来随着核心处理器性能的提升、新型传感器价格的下降,以移动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移动机器人是多个交叉学科研究的产物,涉及高精度定位、环境感知、人机交互、运动控制和路径规划等多项机器人技术。其中高精度定位和环境感知是最为基础且重要的环节。然而,现有的移动机器人受应用场景固定、定位稳定性不高、环境交互能力弱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导致其可用性不高、实际经济产出较低。基于上述的需求,本文围
随着电子信息的飞速发展,计算电磁学(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CEM)已经发展成为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例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VLSI)的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和信号完整性分析(Signal Integrity,SI)、无线设备的比吸收率(S
材料形式的丰富增添了人们对物理世界操纵的自由度。超材料的出现不仅使科学界对电磁参数的认识加深了一个层次,并且由于超材料单元本身具有强大的电谐振和磁谐振,非常便于电磁现象的调控以及装置设备的研发,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电磁相关领域的发展。超表面是由亚波长尺寸的超材料结构在二维方向上延拓而形成的平面阵列,它在媒质交界面上引入突变的电磁响应,进而对空间波或者表面波灵活调控,由此激发了一系列轻便超薄的电磁波控制
随着城市扩张以及多模式交通网络体系越来越成熟,城市多模式交通网络中子网络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交通枢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合理地规划设计城市多模式交通枢纽,对于优化存量资源,提升城市多模式交通网络整体运输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较少考虑枢纽在多模式交通网络中的地位和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交通供给特性与换乘行为特性在网络中的影响分别独立开展研究,且在多模式交通网络环境下,考虑多种换乘方式时不同类型
近年来,基于人体生命体征监测的可穿戴传感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已逐步商业化。然而,通过生命体征数据来反映人体健康程度是有限的,因为它不能在分子水平层面提供人体新陈代谢方面的信息。汗液作为人体体液的一种,其成分含有大量与人体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的物质,如无机盐、有机小分子、蛋白质、激素等。对汗液中的这些成份进行分析能够获得诸多人体健康信息如饮食状况、压力程度、电解质平衡、水合作用等等。传统的汗液分析往往
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的不断重视,电动汽车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相比于传统的燃油汽车,电动汽车具有节能环保,使用成本低,驾驶体验好等优点,但也面临着续航里程短,充电慢,充电难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动汽车的普及使用。科学合理地引导电动汽车出行,完善充电设施规划布局可以缓解出行者的里程焦虑,促进电动汽车的有序发展。本文基于交通网络流理论,以电动汽车出行为研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