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游学的区域流向考察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esh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学是指知识人为了寻求更多知识和人生体会,从而得到智慧的启迪,形成觉悟,而进行时空位置的移动,进而引起了文化的双向变化和社会变化。春秋战国是礼崩乐坏、王室衰微的时代,世卿世禄制崩溃,出现了无禄的士。他们不得不另谋出路,一部分人去往其他诸侯国,以期得到君主的青睐;还有一些士人成为读书人、学者,靠聚徒讲学维持生存,私学兴起。游学活动蔚然成风。此外,繁荣的大都会,便利的交通,书籍传写的发达都有助于游学的兴起。在性别和等级因素的影响下,春秋战国时期游学者主要是由男性等级中的士和中下层平民构成。春秋战国时期,儒、墨、法三家游学的区域流向的相同之处是:三家的整体区域都逐渐扩大,且自东方向西方延伸到秦国。其不同之处是:儒、墨的个体的游学区域逐渐缩小,而法家个人的游学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从游学的核心区域来看,儒墨两家由集中走向分散,法家却逐渐集中;儒家由盛转衰,逐渐远离政治权力的中心,法家却得到君王的赏识,实现自己的主张。
其他文献
唐宋以后,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长三角地区开始成为江南以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在元代,长三角地区担负了全国税粮的很大一部分,粮食被源源不断地通过海运等方式运往北方。元朝末
本文依据史料,对六朝建康的气候、水文、灾害、生态建设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诸方面作了浅显的讨论。气候方面,六朝时期建康相对比较寒冷,并且气候异常状况较多;水文方面,天然河道
匪患成灾是近代中国尤其是民国时期的一大社会问题,而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匪祸更是闻名全国,影响深远,特别是豫西、豫南有“土匪王国”之称,在豫匪活动最猖獗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