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严重的眼睑外伤多合并泪小管断裂,尤其是下泪小管断裂,如不能手术吻合和保持通畅,可引起终身溢泪,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泪小管吻合术是目前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标准方法。但对于创伤严重,瘢痕增生明显,泪小管部分缺损及局部解剖结构破坏的二次手术病例,则无法直接对端吻合。上世纪六十年代起,陆续有报道采用自体静脉移植修复泪小管,但这些报道多为临床应用病例分析,未见相关实验研究。本实验采用剪切方法,建立兔泪小管断裂模型,使用自体静脉搭桥移植及直接对端吻合修复泪小管断裂,观察自体静脉移植及直接吻合的吻合口局部病理改变。材料与方法1动物与分组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64只,体重2.0~2.5kg,雌雄兼用,无眼部疾患及头面部异常。随机抽取4只设为正常对照组(8眼),剩余60只兔(120眼)左右眼随机分为静脉移植组及直接吻合对照组(每组60眼)。2手术方法剪断或切断泪小管,建立泪小管断裂模型。以硅胶管作为支撑,直接吻合组行泪小管两断端对端吻合修复泪小管断裂,静脉移植组采用自体静脉移植修复泪小管断裂,将自体耳缘静脉两端与泪小管两断端分别吻合。正常对照组不进行手术处理。3观察项目和时间点术后1d、3d、5d、7d、14d及28d,拔除术中置入硅胶管,行荧光素排泄试验、泪道冲洗试验,观察并记录泪道通畅情况。于上述6个时间点,行标本大体观察及常规HE染色(病理组织学观察),观察泪小管吻合口区局部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分层计数吻合口区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阳性率,以观察吻合口区细胞增殖情况。正常对照组观察项目同上,数据作为正常对照使用。4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均用(?)±s表示,使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静脉移植组与直接吻合组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静脉移植组、直接吻合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泪小管断裂修复术后泪道通畅情况静脉移植组于泪小管修复术后第7天,直接吻合组于术后5天,泪道恢复导泪功能。静脉移植组荧光素排泄试验阳性时间,与直接吻合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泪小管断裂修复术后吻合口愈合情况2.1大体观察结果术后1、3天,两手术组吻合口有明显红肿、渗出物。术后5天,静脉移植组仍见吻合口裂隙,直接吻合组吻合口已模糊。术后7天,两手术组吻合口均不明显。术后28天,仅能通过缝线判断吻合口位置。2.2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静脉移植组:泪小管修复术后3天,吻合口处移植血管内皮细胞开始脱落,与此同时泪小管上皮细胞向缺损处移行;术后5天,吻合口处移植血管出现平滑肌细胞退化及成纤维细胞增生;术后7天,吻合口区由新生泪小管上皮完全覆盖;术后28天,上皮层形态基本稳定,但上皮下成纤维细胞增殖仍较活跃。直接吻合组:术后5天吻合口区泪小管上皮完全覆盖,14天基本恢复形态,术后28天上皮下可见大量胶原纤维。2.3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术后3天,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PCNA阳性率均开始明显增加。静脉移植组于泪小管修复术后7天,直接吻合组于术后5天,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PCNA阳性率均达到高峰。以后,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PCNA阳性率逐渐下降。术后5天,静脉移植组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PCNA阳性率均低于直接吻合组(P<0.01)。术后28天,静脉移植组成纤维细胞的PCNA阳性率高于直接吻合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1.兔泪小管剪切伤后,直接吻合组于术后5天,静脉移植组于术后7天,泪道上皮修复,恢复导泪功能。2.兔泪小管剪切伤后,自体静脉移植修复泪小管断裂吻合口的愈合,较直接吻合术的愈合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3.兔自体静脉移植修复泪小管断裂,吻合口区的移植血管内皮层坏死脱落,泪道上皮细胞移行覆盖,中膜层平滑肌细胞退化,中膜外膜层成纤维细胞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