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规模移民搬迁是各国为加快地区开发、促进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环境等而采取的重要举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实现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实施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保护地区生态环境等目的也进行了多次不同类型的移民搬迁。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中东部省市,扶贫攻坚任务艰巨。为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宁夏从1983年开始先后实施了吊庄移民、1236移民、易地移民、中部干旱带移民、“十二五”生态移民工程等一系列移民搬迁工程,有效促进了宁夏扶贫攻坚和地区间均衡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实施的生态移民,在促进宁夏中南部回族聚居地区脱贫致富、生态环境恢复保护和民族团结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移民搬迁规模和搬迁范围的不断扩大,生态移民地区经济支柱特色产业缺失、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搬迁移民重新返贫等问题逐渐显现。如何更好地帮助搬迁移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促进生态移民地区经济社会良性可持续发展,是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问题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各国经济发展实践和国内改革开放探索都一再证明:只有充分有效配置各类金融资源,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共赢共荣,才能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不仅能加速促进资金流通、有效整合分散金融资源形成资金合力,还能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换代。尤其是以绿色、低碳、环保为标志的现代金融业能高效进行潜在客户筛选和公允价值评估,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的前期阶段,地方政府的移民规划主要围绕如何实现生态移民“搬得山、稳得住”的目标,有效整合和投入各类专项资金支持移民顺利搬迁安置,因此这一阶段生态移民的金融需求并不突出。但随着生态移民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逐步完善以及生态移民主体工程逐步完工,财政等各类专项支持资金将逐渐退出,生态移民区在支柱产业培育、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结构提质增效、搬迁移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存在巨额资金需求,资金供需不匹配矛盾在生态移民后期阶段集中凸显。因此,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制度框架,市场化高效配置各类金融资源,合理满足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发展的资金需求,充分发挥金融对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支持作用是本论文研究的山发点和落脚点。本论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移民现象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原州区、西吉县、泾源县、同心县、海原县、红寺堡这6个回族人口占比高于宁夏全区平均水平的民族地区(以下简称生态移民6县(区))生态移民的金融服务状况。从金融服务视角,全面综述了国内外对生态移民搬迁问题的研究进展和经济金融学理论依据,系统考察了宁夏生态移民的历史沿革。运川定性描述、定量研究、田野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全面剖析了宁夏回族人口占比较高的6个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服务现状,深刻剖析了当前金融服务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主要困难。在借鉴国内外移民搬迁安置经验的基础上,本论文结合宁夏回族人口聚居程度较高的6县(区)生态移民实际,构建了金融服务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和脱贫致富的制度框架。论文主体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导论,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移民问题研究现状以及概念和内涵,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研究创新与不足;梳理了生态移民、金融服务、移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详细介绍了生态移民的内涵、类型、影响因素和基本原则等;第二章宁夏生态移民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回顾了宁夏自1981年以来的移民搬迁历史,考察了宁夏回族人口占比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生态移民6县(区)的经济发展现状,生态移民搬迁的成效、问题和政策扶持情况。第三章宁夏生态移民地区金融发展,介绍了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金融发展总体情况,重点考察了生态移民6县(区)的金融服务状况。第四章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现状评估——普惠金融,进一步从普惠金融视角,定量测算了生态移民6县(区)普惠金融指数,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响响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普惠金融发展的具体因素。根据对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宁夏片区生态移民农户的问卷调查结果,实证研究了影响生态移民农户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金融服务普及程度的具体微观因素。第五章金融服务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做法与成效,考察了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工程的资金安排和金融需求状况,详细梳理了金融服务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主要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并以红寺堡移民区为例介绍了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的具体实践。第六章金融服务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深刻剖析了现行的各项支持生态移民的财税、金融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总结了国外金融服务移民开发的经验教训。第七章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在对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现状、问题等全面剖析的基础上,本章重点从制度层面了构建了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体系,是论文最终的落脚点。论文最后一部分给山了研究的主要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是宁夏移民搬迁先后经历了吊庄移民、异地扶贫搬迁、中部干旱带生态移民和“十二五”生态移民工程四个阶段,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宁夏片区生态移民是“十二五”宁夏生态移民工程的主体和重点区域。金融资源匮乏、服务主体单一、服务效率低下、资金外流普遍等是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普惠金融发展不均衡且波动较大,加快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扩大公共支出规模、增加面向基层的银行网点和窗口、扩大对弱势群体和偏远地区信贷规模是提升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普惠金融水平的重要途径。性别、教育、收入、支山以及是否在银行有亲戚朋友、是否会使用银行卡、是否拥有便捷的交通条件、是否安装了POS机等是决定移民农户能否获得银行贷款的主要因素。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支出,农户对互联网、银行卡、存折和网上银行的熟悉程度,以及是否拥有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借款渠道等是影响移民农户金融服务深化程度的主要因素。三是金融业通过制定专项政策、加大信贷投放等举措较好地满足了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各项资金需求。但目前民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还存在财税金融扶持政策落实难、生态移民区金融资源供不应求、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有待完善等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影响了金融服务民族地区生态移民人口脱贫致富作用的充分发挥。四是应构建涵盖增加金融总量供给、支持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满足移民主体融资需要、完善移民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全面、系统的民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金融服务制度框架,支持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地区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