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全面二胎政策的放开、近年来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早产的发生率居高不下。有文献报道,国内早产的发生率为7%-15%,欧洲等发达国家早产发生率为6%-11%,美国约有10%的婴儿早产[2]。早产儿的器官发育不成熟,易患极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早期识别早产的高危因素,筛查出早产高风险孕妇,及时采取干预,从而降低早产率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6年01月至2019年12月间分娩的2550例早产患者的临床资料及3001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为临床工作中早产的预测及诊治提供参考,为早产儿的诊治提供依据,从而减少早产及母胎不良结局的发生。研究资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01月至2019年12月间分娩的早产孕产妇,排除因胎儿畸形等个人原因引产者,共计2550例早产孕妇,早产儿共计3001例。随机选择同期于我院足月分娩的500例孕妇作为对照组。早产孕妇中双胎465例,单胎2085例。IVF妊娠298例,自然妊娠2252例。2550例早产中自发性早产685例,PPROM 1012例,治疗性早产853例。685例自发性早产中极早早产41例,早期早产132例,中度早产153例,轻度早产359例。分析早产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及孕产史、孕期并发症及合并症、孕妇实验室检查、母儿结局以及早产儿近期并发症情况。1.三组不同原因早产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孕产史、高危因素、母胎结局、化验指标。2.比较不同孕周自发性早产组孕妇的一般情况、孕产史、高危因素、母胎结局。3.对相同孕周条件下三种不同原因早产的早产儿的结局进行比较。4.对不同孕周自发性早产儿的出生情况、近期并发症、预后转归进行比较。应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中位数(P25,P75)表示,组间比较应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若四格表资料期望数小于5,则采用Fisher’ s确切概率法进行数据计算。以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早产的发生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双胎、IVF早产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双胎早产明显高于单胎早产发生率,IVF早产明显高于自然妊娠早产发生率。双胎、IVF妊娠易发生极早早产。极早早产以自发性早产为主,早期早产以自发性早产、PPROM为主,轻型早产以治疗性早产为主。2.年龄、经产妇、不规律产检、IVF、双胎、妊娠期糖尿病、胎位异常是自发性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双胎、妊娠期糖尿病是PPROM的独立危险因素。不规律产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瘢痕子宫、双胎、宫内感染、合并其他感染、胎儿窘迫、IUGR、ICP是治疗性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3.孕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升高,总蛋白、白蛋白的降低,可能与早产发生有关。4.IVF、胎盘早剥、胎位异常、宫内感染、宫颈机能不全、产前出血是极早和早期自发性早产的危险因素;经产妇、瘢痕子宫、脐带异常是轻型自发性早产的危险因素。5.自发性早产组、PPROM组剖宫产率<对照组,治疗性早产组剖宫产率>对照组,自发性早产随孕周的增加,剖宫产率逐渐上升。产后出血发生率治疗性早产组>对照组,不同孕周组自发性早产产后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6.治疗性早产儿的窒息率及住院天数大于自发性早产组、PPROM组。7.自发性早产儿随孕周增加,出生体重逐渐升高,窒息率、死亡率、转NICU率、NICU住院天数逐渐降低。<32周早产儿窒息率、并发症种类数、近期并发症发生率、预后不良率均明显高于≥32周早产儿。双胎早产儿出生体重低于单胎组,转NICU率高于单胎组。结论:1、随着近年来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双胎妊娠的增多,早产的发生率居高不下,且双胎早产儿预后较差,对于有高龄、既往早产史、宫颈机能不全等早产危险因素的孕妇应尽量避免医源性双胎妊娠发生。2、早产是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临床工作中应对具有不同原因早产危险因素的患者,分别进行规范诊治,减少早产的发生。3、感染在早产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积极防治感染可以有效降低早产率。4、临床工作中应在充分考虑胎儿存活率的情况下,结合母体情况及预后情况,采取合适的分娩方式。5、胎龄是关系早产儿结局的主要因素,对于胎龄<32周的孕妇,应在保证母胎安全的前提下,积极保胎治疗,对于胎龄≥32周的孕妇,在促胎肺成熟的基础上可采用期待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