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说创作中的农民工叙事(1990-2010)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x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民进城打工的规模越来越大,到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民工潮。农民工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民工题材小说也成为当代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农民工题材小说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表现对象,主要描述农民工在二元对立的城乡体制中生理和精神方面发生的种种变化。农民工题材小说展示了农民工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所遭受的身体之痛与身份的尴尬,体现了作家为底层民众代言、呵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人道主义精神。  为了对农民工题材小说有一个整体把握,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主要对已有的关于农民工题材小说的研究论文进行梳理和总结,并为正文的论述奠定研究基础。正文部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农民工题材小说中的主题类型”,从意义层面对这一题材小说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主要对该题材小说的主题类型进行了分类研究,笔者将这类小说的主题类型分为三种:苦难、抗争和希望。苦难主题主要表现农民工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遭受的双重苦难;抗争主题主要分析一些农民工在走投无路之际的选择;希望主题揭示了农民工生活中值得憧憬的一面;第二章“‘写底层’和‘底层写’——不同的言说立场”主要对农民工题材小说的作者立场进行了分析,通过探究农民工题材小说的写作者们在价值立场上选择的不同给该题材小说带来的影响,旨在发掘这一题材小说创作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第三章“‘农民+工人=农民工?’——农民工形象谱系”着重研究了这类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笔者将人物形象按性别和职业进行划分。这一章主要通过分析文本中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工形象,以期阐释人物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其他文献
纵观济慈研究200多年的历史,历经社会历史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文化批评、女性主义等批评理论,济慈诗歌和诗论的各个侧面几乎都得到了关注,但从宗教方面所做系
在孔子研究领域,《孔子家语》是一部重要而又特殊的文献。随着对孔子研究的深入,此书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但是,《孔子家语》的真伪问题一直是一桩学术公案,因而能否辨别其真
学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当代加拿大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使女的故事》发表于1985年,该书一经发表就获得了国内外的好评,并让阿特伍德第二次获得了加拿大最高文学
在欧美文学中,“中国形象”的塑造经过了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从早期的拥有丰富财富、具有高度文明的“乐园式”表述,发展到后期的充满原始气息、并且野蛮落后的“地狱”。在19
立秋时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茶农抓住农时抢采秋茶供应市场。 恩施州茶叶种植面积近100万亩,“伍家台贡茶”、“恩施玉露”等富含硒元素的茶叶畅销海内外,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秦国与西戎复杂的关系,不仅是研究秦史的重要方面,也是涉及先秦民族关系的重要部分。  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采用“二重证据法”,利用傅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结合的方法论述秦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