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对象“获得感”提升的社会工作路径研究 ——以上海市F街道“桥计划”为例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可见“获得感”已然成为新时代下社会救助的新要求。社会工作作为连接救助对象与政府的“桥梁”,社会工作的介入对于获得感的提升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由此,该篇研究将“获得感”概念创新引入于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中,以“桥计划”为例,运用参与观察法,以“获得感五因素结构”为分析框架,梳理社会工作介入内容,回答研究问题一“介入现状”:即当前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对象“获得感”的现状如何,具体做了哪些,做得如何;此外,此研究通过对不同社会工作介入程度下的“获得感”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并结合有效案例的深度访谈,试图在质性结合中探索研究问题二“介入成效”,即在“获得感”提升方面,社会工作介入下的具体成效如何;最后,依据社会工作介入内容与介入成效,文章试图将社会工作介入下“获得感”各维度的动态改变过程与社会工作实践相结合,凝练出社会救助对象“获得感”提升的社会工作动态介入路径,回答研究问题三“提升路径”,即提升社会救助对象“获得感”的社会工作路径。针对研究问题一“介入现状”,研究发现“获得内容”、“获得环境”、“获得途径”层面社会工作介入的专业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但在“获得体验”和“获得共享”维度的正向强化较少。针对研究问题二“介入成效”,社会工作的介入对于提升社会救助对象“获得感”有效,且介入程度与“获得感”总体成效成正比,但不同介入程度下各维度提升成效呈现较大差异性。“获得感”的提升以“获得感知”为重要基础,“有形获得”易提升“获得感”,“无形获得”的提升需要以基本需求目标的达成为前提基础,因此“获得感”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扎实的介入基础。针对研究问题三“提升路径”,文章归纳出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对象“获得感”提升路径如下:(1)“获得内容”的再评估:在“个性需求”的回应中重塑评价基础;(2)“获得环境”的再信任:在“系统视角”的介入中重塑支持环境;(3)“获得途径”的再把握:在“激发潜能”的赋权中重拾主动性;(4)“获得途径”、“获得体验”、“获得共享”的新联动:三大维度的互动机制。最后,文章提出了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提升“获得感”的成本困境与目标困境,并针对“获得感”的提升提出相关建议。
其他文献
为明确珠光体钢轨的疲劳裂纹扩展行为,测定U75V重轨钢轧态和热处理态两种条件下的三点弯曲疲劳裂纹扩展速率,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EBSD对钢轨的微观组织、片层、断口形貌及裂纹扩展轨迹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轧态和热处理态钢轨的疲劳辉纹平均间距分别为253,215 nm,轧态钢轨的疲劳断口呈现解理台阶与河流花样形貌,且河流花样趋于合并,而热处理态钢轨的疲劳断口呈现大量的解理台阶及较多的微裂纹和撕裂棱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地产将成为我国养老产业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以养老视角剖析养老地产,研究发现,认知度、医疗护理满意度、收入水平、健康状况、同子女距离、日常开支、文化程度等因素十分显著地影响着养老地产的发展。进一步研究发现,医疗资源丰富度、养老地产产业链和服务链的跨界融合度、医疗护理资源的保障度、多元化的居家养老方式、差异化养老服务度、“适老化”住宅规划设计科学度等方面是促进养老地产健康持续
<正>日前,备受关注的世界帆船联合会年度颁奖典礼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为表彰青岛为建设“帆船之都”所做努力,世界帆联授予青岛“世界帆联2022主席发展奖”,青岛因此成为年度全球惟一获奖城市。青岛市重大国际帆船赛事(节庆)活动组委会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青岛航海运动学校校长曲春代为领奖。
期刊
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及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与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策略。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快的背景下,为更好地推动养老地产PPP项目的长远发展,系统全面地认知养老地产PPP项目发展的关键因素及相互关系,构建了由4个维度、19个指标组成的影响养老地产PPP项目发展的指标体系,利用DEMATEL法结合实例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ISM划分层次结构,构建多级递阶结构模型。结果表明,政府信用、政策支持力度、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政府提供担保、社会资本的运营能力、健全完善
针对学生在土木工程制图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融入BIM建模技术,从内容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考核评价方面对课程进行一系列改革,教学效果显著;为土木类专业其他课程基于BIM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正>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建设与育人过程中展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学习和掌握其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本文通过概念简述,分析高校育人文化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加强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开展雷锋精神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多样化文化教育,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发展
期刊
中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截至2021年,收录于《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年)中的猪品种共有102个,其中地方品种83个,占总品种数量的81.37%。基于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视角下,探讨我国地方猪品种资源保护很有必要。文章分析了当前地方品种猪资源的存在情况、社会层面对优质地方畜禽资源的认识、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工作的组织体系和保护体系以及保护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5000年的发展历史,是滋养一代代中国人的重要精神养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象、思想精神内涵。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爱国主义、人文主义教育资源,对风清气正社会环境的创设、社会群体身份与价值认同的增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面对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复杂国际背景,高校开展的思政课教学,应以文化自信理念为指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正确的思政与文化理念,以期进一步塑造与
基于2012—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度了地区数字经济水平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从人力资本投资、交易成本、企业创新能力三个角度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利用机器学习模型研究了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效应,结论:全国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年上升;数字经济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