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家物语》与《三国演义》儒家文化之比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ther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泽被,特别是对儒家文化传统的吸收和改造,更是造就了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和魂汉才”接受方式的巨大成功。《三国演义》和《平家物语》是中日两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伟大作品。二者对后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笔者将《三国演义》和《平家物语》放在儒家文化的背景共识下进行比较,通过对文化的考察和文本的细读,来分析其中的忠义观、天命观和女性观的异同。文章分三个部分来加以阐释:第一部分:神道和魂与剑胆琴心。笔者分析了中国儒家文化在东传日本后,日本民族对儒家文化接受利用的发展脉络。在不同的选择下,日本民族选择了“和”作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核心,而中华民族则保持了“仁”作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核心。在这两种不同的核心中,又产生了不同的对忠义等其它儒家礼仪规范的态度,即和魂之忠与仁道之义。并从文本分析中加以辨析。这种“和”与“仁”的取舍,在文化上溯源,则是因为日本民族将儒家文化和日本民族的原始神道相结合产生的“和魂”意识,有了宗教信仰的成分;而中国则把儒家文化作为争得政治权力的工具,既是现实功利的追求,也是内圣外王与天人合一的儒家知识分子的终极理想。第二部分:盛者必衰与成王败寇。笔者从中日民族不同的天命观入手,分析了作品中对于英雄人物的塑造以及对英雄末路时的感受。并通过《平家物语》和《三国演义》在征兆与应验的描写上的差异,剖析中日民族对待成败的不同之处:日本民族总是充满盛者必衰的物哀情绪;中华民族多是成王败寇的乐天知命的乐观精神。第三部分:女性——政治的符码与人情的寄托。笔者考察了传统中中日两国对女性的不同态度。由于儒家文化的凝滞化,《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多是政治的存在,是男人进行权力斗争的工具和筹码,是男性忠义形象的陪衬同时也作为张扬忠义的标签,有时甚至是毫无感情的物化的存在。在日本则不同,由于神道文化的女性崇拜,《平家物语》中的女性是一种情感的存在。虽然也有儒家文化中三纲五常的影响,男性对女性表现轻视的态度,但总体上还是具人情的描写。这与中日文化中两性关系的文化的不同有极大的渊源。日本民族对两性、爱情的态度相对开放,而中国则相对保守。通过这三部分的论述,笔者认为,同一文化在不同民族国家中的传承,在不同时期会发生不同的断裂和选择,从而对文化传统的积淀产生不同的导向。文化主导着文学发展的方向,同时文学也对文化的积淀和选择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其他文献
在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可以看清会计数据的使用人员,这样就得到了会计目标。英美公司治理结构性质相似,会计目标为决策有用思想;德日公司治理结构相似,会计目标为受托
萧友梅是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重要奠基人,程懋筠是我国近代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开拓者,他们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
王小帅仍然在坚持他的理想主义和他的艺术追求,而《左右》就是他艺术坚持的又一成果。本文通过对《左右》挑战传统的主题、工整的叙事方式、轻淡的视听语言的分析,揭示了王小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狼疮脑病是死亡率极高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7.3%~34.8%[1].主要表现为癫痫、昏迷、颅内压增高、脑血管病
本文通过对萧友梅在20世纪20、30年代一些全国性音乐教育会议上所提交的议案的介绍与剖析,并对萧友梅相关音乐文献及音乐实践活动加以必要的链接,从而对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
茶艺美学是生活美学 ,也是人生美学。茶艺美学就其形式而言 ,表现在前置、操作和完成三个阶段 ,十八个步骤中。茶艺美学的原理 ,是以严格的规范促使一个人的思想用文雅和高尚
通过探讨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人类学研究的影响及其后者对前者的反应 ,说明当代人类学研究中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对传统人类学的解构和反思 ,有力地刺激了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步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极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未成年人是最先感受和运用互联网的群体。他们在享受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