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两种常见的翼状胬肉手术方式与术后干预舒适度及治疗效果,为临床上选择适合的翼状胬肉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到2019年10月于本院就诊并确诊为初发性翼状胬肉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A、B两组,A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转位移植术,B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术。根据不同术后干预的方式,将A、B组分别随机分为A1、A2及B1、B2组,其中A1、B1组术后绷带加压包扎(术后第1天拆除),A2、B2组术后佩戴角膜接触镜(佩戴1周)。各组患者于术后第1天、3天、5天及14天,对畏光、流泪、异物感、疼痛四项指标评分以评估术后舒适度,在裂隙灯下观察所有患者的角膜上皮的修复情况,以及观察结膜充血、结膜水肿程度等眼部体征并进行评分,术后3个月观察并计算术后复发率。结果:纳入本实验并完成随访的病例共71例(98眼),其中男性37例54眼,女性34例44眼。A1组22例28眼(男性12例16眼,女性10例12眼),A2组18例30眼(男性8例16眼,女性10例14眼),B1组16例19眼(男性11例13眼,女性5例6眼),B2组15例21眼(男性6例9眼,女性9例12眼),各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1.各组患者在术后早期(术后1、3、5d)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术后14d视力逐渐恢复,术后3m视力已基本稳定。A1组VS A2组、B1组VS B2组术后1d、3d、5d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相同手术方式不同术后干预下,角膜接触镜组视力在早期优于绷带包扎组。2.各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A1组为(6.04±0.962)天,A2组为(4.50±0.630)天;B1组为(6.89±0.994)天,B2组为(4.52±1.030)天。其中在相同手术方式不同术后干预(A1组VS A2组、B1组VS B2组)比较下,两组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佩戴角膜接触镜组(A2组、B2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均小于绷带包扎组(A1组、A2组)。3.各组患者术后舒适度评价:术后佩戴角膜接触镜组在术后1天及3天的舒适度均优于包扎组;相同手术方式不同术后干预措施在术后第1天主要表现为畏光、疼痛程度不同,术后第3天主要表现为流泪程度不同。各组不适症状随时间延长逐渐减轻,至术后2周基本消失。4.结膜体征:术后第3天B2组结膜水肿评分较A2组患者低(P<0.05),余下各组术后结膜充血及水肿程度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游离结膜瓣取材部位结膜上皮修复时间B1组为(3.79±0.976)天,B2组为(3.33±0.796)天,两组取材部位(颞上方)结膜修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未发生感染、巩膜溶解、角膜溶解等并发症。6.术后复发率:四组术后3月除A1组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3.57%),其余三组术后3月均无复发,各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1组VS A2组为P=0.296、A1组VS B1组为P=0.405)。(A1组+B1组)与(A2组+B2组)总的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翼状胬肉术后佩戴角膜接触镜,可以促进角膜上皮修复,减轻结膜水肿,改善患者早期的舒适度及视力,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术后干预措施。2、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转位术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术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后复发率低。3、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佩戴角膜接触镜是值得推荐的翼状胬肉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