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全国代表性的微观数据对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论文采用两个框架研究新农保制度的效果:第一,世界银行的养老保险评估框架,包括覆盖水平(coverage)、保障水平(adequacy)和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三个方面;第二,养老保险的经济学原理框架,包括养老保险的消费平滑作用、逆选择(档次选择是否会引起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如提前退休)。 论文共分为八个章节,遵循“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新农保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系统的研究。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问题、研究内容与框架、数据来源。相对城镇老人,农村老人的社会养老保障程度较低,主要依靠个人劳动和家庭成员养老。在吸取老农保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于2009年开始试点新农保制度,并于2012年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本文将对新农保制度效果进行考察,包括制度设计目标是否达成、制度对农村居民的影响等方面。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本文探讨了新农保制度在社保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论文使用世界银行对养老保险的评估框架和养老保险的经济学原理基本框架对新农保制度设计的效果进行了系统、全面地研究;论文实证部分主要使用了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两个高质量面板数据。 第二章回顾了养老保险的经济学原理和国内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养老保险的经济学基础是在生命不同阶段平滑消费并规避长寿风险;政府提供养老保险的合理性在于避免一些人的短视行为导致的养老储蓄过低,以及由于“搭便车”行为导致的市场失灵,和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需要。 第三章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回顾。本章先总结了国外学者对养老保险的研究,为本文的研究设计提供了借鉴。在此基础上,本章主要分析了国内学者对新农保制度的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国内学者在研究视角上大多集中于制度的某一个方面,缺乏全面的考量和系统的分析;在数据方面,大多采用地方层面的调研数据,因而不具备全国代表性;在模型处理方面,大部分实证方法缺乏对潜在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在分析深度方面,较少考察新农保对不同人群可能产生的不同效果。 第四章基于世界银行对养老保险评估的基本框架,对新农保制度的覆盖率、保障水平和可持续性进行了测算与评估。覆盖率方面:本章首先利用宏观数据计算了新农保的总体覆盖率,发现新农保总体覆盖率提高非常迅速;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农保在领取上基本实现了广覆盖(即符合领取资格的基本都已领取),但是在参保上还没有实现广覆盖。其次,论文采用微观数据分地区和人群计算了新农保的覆盖率,发现各个家庭人均收入组与覆盖率呈倒“U”关系,即低收入组和高收入组人群的覆盖率偏低。保障水平方面:本章从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发现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保障程度不高,大多数参保人群选择了最低缴费档次,而选择最低缴费档次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仅仅在0.002到0.025之间,养老金的保障作用较大的依赖于基础养老金部分。通过使用微观数据计算不同人群的新农保养老金替代率,论文还发现新农保养老金对低收入人群有比较高的保障作用。可持续性方面:本章计算了新农保在政府财政支出方面的可持续性,并进行了跨国比较。研究发现政府对新农保提供基础养老金补贴不会带来财政支出压力;通过保险精算仿真对代表性个体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进行评估,发现全国整体水平下个人账户养老金可持续,但是各个地区由于人均预期寿命存在差异,导致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可持续性也存在着地区差异,因此有必要由中央政府进行统筹。最后,基于以上发现,本文认为新农保制度设计的“广覆盖,保基本和可持续”目标尚未同时实现,广覆盖、可持续、低保障水平是符合现实的选择。 第五章研究了新农保制度对家庭消费的影响。首先,本章使用断点回归模型识别领取养老金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发现领取养老金使中低收入家庭1消费平均提高了28.6%,而对中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影响不显著。其次,本章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参加新农保缴费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发现参保缴费使中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平均提高了7.1%,而对中低收入家庭消费影响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中低收入家庭并没有因为加入或领取政府提供的养老金而使消费平滑,其原因很可能是流动性约束,即新农保对这些家庭的福利效应更强;而对于中高收入家庭,数据显示他们更看重新农保平滑消费的作用。 第六章研究了新农保制度对劳动供给的影响。首先,本章利用断点回归模型识别了领取新农保养老金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发现领取新农保养老金降低了中低收入和健康程度较差人群的劳动供给,两组人群的农业劳动参与可能性分别平均降低了9.3%和24.3%,而领取新农保养老金对中高收入和健康状况好的人群的劳动供给影响不显著。其次,本章通过使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发现,新农保参保对农村居民劳动供给影响不显著。本章结果进一步表明新农保对中低收入人群更多的体现福利效应。 第七章针对新农保制度设计中的“有弹性”原则,研究了新农保中的逆向选择问题。首先,本章利用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论证了论文中衡量逆向选择风险指标的合理性,发现主观预期寿命与客观风险高度相关,因而能够较好的衡量风险。其次,本章采用probit模型和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检验发现新农保中确实存在逆向选择的问题,表现为预期寿命越高的人群选择新农保较高缴费档次的可能性越大。最后,根据测量结果进行估算,逆向选择问题会加大新农保个人账户基金支付缺口。 第八章总结论文的发现,讨论这些发现的含义,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新农保制度设计的“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和可持续”原则很难同时实现,因此文章认为,为了广覆盖和可持续选择降低保障水平是符合现实的选择;第二,低保障水平仍然对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起到了改善作用,但低收入人群的低参保率使这一效应打了折扣;第三,新农保制度设计中混合了保险和福利两个政策,实际效果并不好。对中低收入人群而言,新农保起到了福利政策效果,但是低收入人群目前的覆盖率偏低,降低了福利政策效果的发挥。中高收入人群看重平滑消费功能,但由于缴费封顶档次较低,个人账户基金收益率不高,中高收入人群参保和提高缴费档次的积极性都受到影响;对低收入人群来说,新农保制度全面开展以后享受基础养老金需要以参保为条件,低收入人群的低参保率使很大一部分政策目标人群失去享受福利的机会。 基于以上观点,本文建议:(1)新农保制度设计中应将福利和保险功能分开,取消参加新农保缴费才能领取基础养老金的限制,以体现制度设计的福利效果;其次,提高参保缴费的门槛和上限,以体现制度设计的保险作用;(2)优化新农保基金管理,提高个人账户收益率;(3)提高高龄农村居民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4)警惕逆向选择问题,及其导致个人账户基金缺口加大的风险,可以针对各地之间预期寿命的差异进行不同的缴费档次设计。 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研究的视角、内容、方法和发现几个方面:(1)基于世界银行的评估框架和养老保险的经济学原理框架对新农保制度设计效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评估;(2)使用了公开的、高质量的微观数据,得出的结论更加可靠;(3)应用了保险精算、面板数据技术和测量处理效应(treatment effect)的新方法,定量考察了新农保制度的实施效果;(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新农保在制度设计、具体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