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疗效观察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djapane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先天性上睑下垂是由于提上睑肌和Müller肌功能不全或者完全丧失,上睑上抬困难或不能上抬,使一侧或双侧眼睑低于正常位置。上睑下垂对患者的外观造成很大影响,严重时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上睑下垂十分重要。手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利用提上睑肌的手术,一种是利用额肌的手术。当提上睑肌肌力在大于等于4mm时,选择提上睑肌缩短术;当提上睑肌肌力小于4mm时,采用额肌相关术式。额肌和提上睑肌肌肉走行方向不同,利用额肌将上睑抬起,不符合眼睑生理结构,术后眼睑外形不理想,重睑弧度不自然,眼睑迟滞现象明显,眼睑闭合不全持续时间长。因此,我们在提上睑肌缩短术中通过完整保留Müller肌,利用Müller肌,扩大提上睑肌缩短术的手术适用范围,同时简化手术过程,观察术后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期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的提上睑肌肌力为3-7mm的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40例57眼,年龄6-23岁,分为以下两组:对照组20例27眼,男性10例,女性10例,其中重度上睑下垂3例,中度17例,平均年龄12.35±4.34岁;实验组20例30眼,男性13例,女性7例,其中重度上睑下垂4例,中度16例,平均年龄12.7±5.2岁。两组的年龄、性别、上睑下垂严重程度经分析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行。对照组采用传统提上睑肌缩短术,实验组应用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观察指标包括:(1)手术时间。(2)手术过程中出血量。(3)矫正有效率:术后1月、3月、6月、12月随访。按照上睑下垂矫正度评价标准,矫正:上睑缘遮盖角膜≤2mm;过矫: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不足1mm或更高;欠矫:上睑缘遮盖角膜>2mm[1]。矫正有效率=矫正例数/全部病例数。(4)双眼角膜反光点至上睑缘的距离(MRD):术前、术后1月、3月、6月、12月随访记录。(5)眼睑闭合不全情况:术后1月、3月、6月、12月随访记录。(6)暴露性角膜炎: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发生情况。(7)结膜脱垂:术后1天、1周发生情况。结果:1.手术时间实验组为28.6±5.44min,对照组36.05±4.9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实验组为5.4±1.11ml,对照组6.87±0.9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矫正有效率(1)术后1月:实验组为96.7%(29/30),对照组77.8%(2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月:实验组为93.3%(28/30),对照组74.1%(2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6月:实验组为90.0%(27/30),对照组70.4%(1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2月:实验组为90.0%(27/30),对照组70.4%(1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MRD对比(1)术前:对照组MRD平均值1.01±1.14mm,实验组MRD平均值1.18±1.0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个月:对照组MRD平均值3.11±0.50mm,实验组MRD平均值3.52±0.3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3个月:对照组MRD平均值3.86±0.18mm,实验组MRD平均值3.97±0.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6个月:对照组MRD平均值2.92±0.40mm,实验组MRD平均值3.42±0.3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12个月:对照组MRD平均值2.98±0.47mm,实验组MRD平均值3.43±0.3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眼睑闭合不全情况(1)术后1月眼睑闭合不全量:对照组为3.39±0.32mm,实验组3.06±0.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月眼睑闭合不全量:对照组为1.81±0.46mm,实验组1.48±0.5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6月眼睑闭合不全量:对照组为0.70±0.26mm,实验组0.33±0.2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2月眼睑闭合不全量:对照组为0.33±0.22mm,实验组0.10±0.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暴露性角膜炎(1)术后1周,对照组暴露性角膜炎5例7眼,实验组1例2眼,暴露性角膜炎发生率:对照组25.9%(7/27),实验组6.7%(2/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月,对照组暴露性角膜炎3例4眼,实验组无暴露性角膜炎发生。暴露性角膜炎发生率:对照组14.8%(4/27),实验组无患者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术后3月、6月、12月的随访中,均未发现暴露性角膜炎。7.结膜脱垂(1)术后1天:对照组4例6眼患者,实验组1例1眼术后第一天出现了结膜脱垂。结膜脱垂发生率:对照组22.2%(6/27),实验组3.3%(1/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周:及时给予对应处理后,上述患者结膜脱垂现象消失,无结膜脱垂再发生。术后1月、3月、6月,无患者出现结膜脱垂。结论:1.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术后反应轻且恢复较快。2.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完整保留Müller肌,简化手术过程,扩大了提上睑肌缩短术的手术适用范围。3.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提高了手术成功率。4.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术后并发症少。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锥形束CT影像结合三维重建测量技术,研究成人骨性Ⅲ类偏斜患者牙齿在三维方向上的代偿特征,以期为正颌手术的术前正畸提供临床指导和借鉴。方法:1.选取成人骨性Ⅲ类偏斜患者29例以及个别正常成人28例,进行锥形束CT扫描,通过INVIVO 5软件对颅面骨骼牙齿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测量相应骨性与牙性测量指标。2.运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对测量指标中骨性Ⅲ类偏斜组及个别正常组的两侧差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后牙即刻种植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浓缩生长因子在后牙即刻种植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自愿行单颗后牙即刻种植患者的病历资料、影像资料、照片资料,筛选出资料较齐全、全身状况良好,日吸烟量<10支者,再从中筛选跳跃间隙在2mm以上的病例,根据跳跃间隙内植入材料的不同分为CGF组和Bio-Oss组
目的:对采取掩饰性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拍摄,研究掩饰性治疗对患者上下中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的影响以及牙齿的移动方式,为正畸掩饰性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以来在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接受正畸掩饰性治疗的骨性Ⅲ类患者29例,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T
目的:系统评价临床上常用的两种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式,腮腺良性病变包膜外切除术(Extracapsular Dissection,ECD)和腮腺良性肿瘤浅叶部分切除术(Partial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PSP)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术后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病情况,以期为临床上治疗腮腺良性肿瘤选择手术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CNKI,Web of sc
目的:本研究运用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性地评估Er,Cr:YSGG激光(erbium,chromium,yttrium s candium gallium garnet laser)对于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非手术治疗后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探诊
目的:通过对颅骨锁骨发育不全综合征(Cleidocranial dysplasia,CCD)一个家系成员的正畸治疗和遗传学分析,探讨合理的治疗手段并鉴定致病基因和突变类型。方法:通过因阻生牙就诊的1例正畸患者确定所属CCD家系,并对其中2人采取一次正畸、先行开窗牵引切牙区阻生牙、完成后牵引后方阻生牙的固定矫治方案,选择保留大多数多生牙,择机分次拔除滞留乳牙以充分利用乳牙支抗,全部工作门诊完成。同时
目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扫描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患者黄斑拱环形态,分析DME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um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前后,黄斑拱环破坏程度与最佳矫正视力变化、黄斑区中心厚度变化、黄
目的:研究810nm半导体激光与Flairesse氟保护漆单独及联合使用封闭牙本质小管的即刻以及刷牙磨损后效果,为牙本质敏感提供临床治疗方案及思路。方法:收集3个月内新鲜拔除的前磨牙52颗,制备成厚度约2mm牙本质盘,用35%的磷酸酸蚀20s后制备成牙本质敏感模型,在牙本质盘中随机选取4个作为E组(空白对照组)。其余的48个牙本质盘随机分为4组,每组12个。每个牙本质盘的牙冠面为实验观察面,根据对
目的:系统评价牙周非手术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牙周炎患者的疗效影响,探究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牙周炎的相关性以及通过牙周非手术治疗控制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牙周炎患者疾病活动的可行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及知网、万方数据库、生物医学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月,纳入关于牙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率(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的比率(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与口腔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为口腔鳞癌的炎症反应与其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联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