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主体功能分区战略背景下,研究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对缓解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湘江流域为研究区域,综合分析国内外耕地-建设用地利用转型、驱动力分析和优化配置研究成果,借鉴相关理论,以70个县(市、区)作为研究基本单元,采用遥感和社会经济等数据,通过SPSS 19和ArcGIS10.2软件,运用空间分析、空间计量统计分析等方法,开展湘江流域耕地-建设用地利用转型驱动与优化配置研究。首先,从时空上对湘江流域1995-2015年耕地-建设用地利用转型特征进行分析;其次,从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发展以及政策法规实施对转型驱动进行单一因素分析,并通过最小二乘法(OLS)选取具有显著影响的因子与转型数量建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最后,根据转型特征及驱动影响作用的空间差异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长株潭、两州(永州、郴州)、娄邵衡三个区域,分别对其转型优化提出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湘江流域耕地-建设用地利用转型在时空上具有动态演变规律。1995-2015年,流域耕地-建设用地利用转型数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2010-2015年研究时段转型数量最多,2005-2010年转型幅度和速度最快;转型数量在空间上呈现差异性,由南至北逐渐增多,转型数量较多的主要分布在长沙县、宁乡县、湘潭县、望城区和浏阳市;转型幅度和转型速度在空间上总体呈现北高南低分布趋势。(2)在单一因素分析中,随着高程的增加,距离湘江干流、主要道路以及城市中心距离越远,流域内耕地-建设用地利用转型数量越少。土地管理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和“四化两型”建设的政策法规实施对流域的耕地-建设用地利用转型也具有显著影响。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并筛选,得出固定资产投资、人口、GDP和二三产业占比变化量是显著影响湘江流域耕地-建设用地利用转型的驱动因子。构建GWR模型研究湘江流域耕地-建设用地利用转型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与OLS估计结果进行比较,AICc值和调整R~2显示GWR模型拟合优于OLS。(2)四个主导因子在不同研究时段对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在1995-2005年对湘江流域耕地-建设用地利用转型具有显著影响,二三产业占比在2005-2015年具有显著作用。固定资产投资、人口和二三产业占比与转型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投资整体上呈现“北高南低”分布趋势;人口在永州影响显著,呈现“南高北低”分布趋势;GDP呈现由中部向南北方向逐渐增强的分布特征;二三产业占比对转型影响呈现由东北至西南逐渐增强趋势。(3)以特征和驱动分析为基础,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州(郴州、永州)、娄邵衡三个地区分别提出转型优化。最后通过制定耕地保护政策、统筹利用建设用地、控制人口规模、继续推进“四化两型”战略建设等途径,对湘江流域耕地-建设用地利用优化配置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