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厌恶对拖延行为的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flz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拖延(Procrastination)是指尽管预见到该行为会带来不利后果,人们仍自愿推迟开始或完成某一计划好的行为(Steel,2007)。拖延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问题行为,具有跨时间和跨情景的稳定性(Steel,2013),并且会对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等产生负面影响(Sirois,2004)。因此,对拖延行为的产生机制及其干预手段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大量的研究表明,任务厌恶是引发拖延行为的重要原因。当个体面临困难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任务时,个体会产生负性情绪,人们为了回避这些负性情绪而产生拖延行为(Tice&Bratslavsky,2000)。同时,拖延行为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对诱惑刺激的追求,因此也有不少研究者展开了对诱惑刺激与拖延关系的研究。然而,在这些研究中,研究者们往往集中于诱惑刺激对影响拖延行为的影响,而忽视了对诱惑刺激与其它影响拖延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探讨(Procee,2013)。近年来,Sirois等人(2013)提出的短期情绪修复理论整合了诱惑刺激与任务厌恶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任务厌恶所引发的负性情绪将导致个体产生回避任务的倾向,同时,个体会通过选择短期奖赏来修复由任务厌恶所引发的负性情绪,从而达到短期的情绪平衡。在该理论中,任务厌恶所引发的负性情绪被视为拖延行为产生的原因,而诱惑刺激是个体用于修复负性情绪的手段而非个体拖延的原因,这既与大量的研究结果一致(任务厌恶是引发拖延的重要原因),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拖延行为的发生通常伴随着对诱惑刺激的追求。但目前,尚未有实证研究直接对诱惑刺激与任务厌恶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以支持这一理论。为了探究任务厌恶与诱惑刺激如何对拖延行为产生影响以及两者的作用关系,研究一通过收集被试近期真实面临的任务来探讨任务厌恶与诱惑刺激哪一个因素对拖延行为产生的影响更大,并进一步考察任务厌恶与诱惑刺激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来影响个体的拖延行为;研究二则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考察是否可以通过动机冲突选择(即“两害相权取其轻”)策略调控被试的任务厌恶,进而减少拖延行为。研究一通过采用经验取样法进行为期14天的追踪,收集59名被试近期真实任务事件,考察任务厌恶与诱惑刺激对拖延行为的影响。首先测量被试每天的任务的拖延水平、任务厌恶程度以及诱惑刺激(即娱乐活动)的时长等变量,然后使用混合线性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重点考察了任务厌恶与诱惑刺激对拖延行为的影响,并试图进一步探究任务厌恶与诱惑刺激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拖延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1)任务厌恶能显著地正向预测拖延水平;(2)娱乐活动(诱惑刺激)的时长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拖延水平;(3)任务厌恶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娱乐活动的时长;(4)中介分析结果发现,任务厌恶通过从事娱乐活动的时长来影响个体的拖延水平。这些结果说明,任务厌恶在拖延行为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容易导致个体对诱惑刺激(即娱乐活动)的追求,以此来修复任务厌恶诱发的负性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短期情绪修复理论。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探究是否可以通过降低任务厌恶来减少个体的拖延行为。具体而言,将49名被试随机分配至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被试在分组同质性检验中无显著差异。在实验的前8天时间,实验组与控制组被试均不接受任何实验干预(即不告知被试任何干预拖延的策略)。在实验的第9天,将告知实验组动机冲突选择策略(即“两害相权取其轻”策略),告知控制组一种对拖延干预无效的策略(例如,选择专门的工作场地)。通过为期15天的经验取样法进行追踪,收集被试每日主观报告的真实任务事件,包括拖延水平、任务厌恶程度、完成任务的动机强度、是否使用策略等,然后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对2(组别:实验组,控制组)×3(策略使用:不知道策略,知道但未使用策略,知道且使用策略)的混合实验设计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在未接受任何实验干预时,实验组与控制组在拖延水平上没有显著;(2)任务厌恶与个体完成任务的动机能共同预测个体的拖延水平;(3)实验组在使用动机冲突选择策略后,其整体拖延水平低于使用无效策略的控制组的整体拖延水平;(4)实验组被试在使用动机冲突选择策略后,其整体拖延水平显著低于其前测时的整体水平和其知道却未使用策略时的整体拖延水平。这些结果表明,任务厌恶能影响个体的拖延行为,而使用动机冲突选择对任务厌恶进行调控能够有效减少个体的整体拖延行为。总体而言,本研究发现:(1)拖延行为的产生可能更多地源于对任务厌恶,而任务厌恶会容易导致追求诱惑刺激(娱乐活动),进而产生更多拖延行为;(2)通过“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动机冲突选择策略,当被试在面临较为厌恶的任务而感到无法继续执行任务时,可以通过与厌恶程度相对较轻的任务进行比较权衡,从而在被试想要回避当前任务时可以通过选择厌恶程度较轻的任务,能有效地降低被试的整体拖延水平。基于短期情绪修复理论,本研究探究了任务厌恶与诱惑刺激对拖延的影响,证实了任务厌恶在拖延行为产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任务厌恶与诱惑刺激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拖延行为的机制,这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同时,从调节任务厌恶的角度出发,采用动机冲突选择策略(“两害相权取其轻”策略)能够有效减少拖延行为,为拖延行为的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公平一直是一个关键性的原则,它影响着社会期望并且很大程度上定义着可接受的社会行为。大多数人在判断或评价社会互动时至少部分是依据公平性来的,比如通过问“这种行为是否合理、正确和公正”来进行判断。总而言之,公平观念广泛地影响社会互动和专业交流,一旦违反公平规范和期望(感知不公平)就有可能导致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并且对社会互动及其结果产生负面影响。公平是人们决定合作的关键性因素,感知到不公
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多极化”趋势的日益明显以及国家民族意识的日益觉醒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共外交的传统范式,使国家形象和影响力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也对教育的跨国交流与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国际影响力根植于国家教育本身的质量水平,通过合适的途径与方式向外展现,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早在1946年就正式介入国际教育领域。政策上不断调整、实践中不断尝试,美国在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方面积累了
职业教育教材的质量和水平代表一个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对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材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可谓起着基础性作用。中职专业课教材作为具有职教特色的一种商品,既无法移植普通中学教材,又不是高等教育教材的翻版,这就使得中职专业课教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双边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交关系中感到的亲密关系的数量上或者质量上缺失不足的一种不愉快或沮丧的负性情绪。孤独感不仅普遍的存在于成年人中,在儿童青少年之中,孤独感也广泛存在。79%的低于18岁的儿童青少年和71%的18-24岁的青少年报告他们经常感到孤独,甚至学龄前儿童都可以用言语准确的形容这一感受。前人研究从行为方面探讨过与孤独感有关的心理或环境因素,也从神经基础方面研究过与孤独感相关的脑区。横断研究中,
人的毕生发展中,儿童青少年期是生理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其短短十多年对个体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复杂的结构,它不仅是调节各个机体功能的器官,也是认知、情感、行为等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了解大脑的发展变化规律对于理解我们人类自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得益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近二十年对大脑结构发展的研究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不同脑区的发育规律得以揭示,然而大部分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国外儿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我国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对少数民族教师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提升少数民族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不仅是落实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需要,还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需要,更是促进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然而,已有相关研究仍主要停留在少数民族教师作为一般公众普通话水平的测试与提升方面,关于少数民族教
当前在我国正在开展新一轮高考改革。新的改革语境之下,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方法带来的巨大改变冲击着教师的固有观念。教师情绪在巨大变化中开始受到关注,亟需多种科学视角和多样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教师情绪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高中教师情绪的研究对于走班教学的有序开展,新高考改革方案在我国的全面推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以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访谈法对高中走班教学中的教师情绪开展研究,呈现出新
信息素在动物之间的化学信息交流过程中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可以通过化学信息来交流与社会相关的信息,比如性别信息、支配性和竞争准备程度。作为睾酮素衍生的化合物,以往研究表明雄甾二烯酮(4,16-androstadien-3-one)可以影响人类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为了进一步探究在择偶情景中雄甾二烯酮对女性的择偶偏好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在择偶情景中雄甾二烯酮的被动吸入对女性的
培育一支高素质、高技能、善经营的农民队伍,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防止贫困人口返贫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尤其是自“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利好政策的强大推动下,农民培训工作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然而,虽然农民培训体系的不断膨大,但是当前农民培训的质量堪忧,培训效果不佳,作为主力军的职业教育更是在参与农民培训的过程中陷入多重困境。所以在实践场域,尤其是在集农民培训项目承接、规划、
充足的睡眠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睡眠不足日益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公共问题。缺乏睡眠可能会导致生理(例如肥胖,心脏健康)和心理上(例如焦虑、抑郁症,认知障碍)的多重不良影响。因此,对缺乏睡眠的人群的身心状态研究非常重要,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睡眠缺失带来的直接后果,也可以帮助我们反向推测出睡眠的作用机制。共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亲社会行为,对维持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疼痛的共情在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