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抗生素被发现以来,越来越多的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治疗及畜牧业生产,成为人们对抗细菌的有力武器。然而由于人们不合理使用甚至是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现象日趋严峻,细菌不断获得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造成严重后果,比如英国《柳叶刀—传染病》期刊于2010年报道的超级细菌NDM-1(全称为New Delhi metallo-s-lactamase-1,即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这种超级病菌几乎能够抵御所有的抗生素,而且被预计10年内将无药可抵御这种病菌。针对日益严峻的细菌耐药性和耐药菌感染,研究细菌耐药性机制及其传播方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是人类和动物肠道中正常的栖息菌,同时也是人类肠道外感染病的一种重要病原菌,广泛分布于周围水环境,并可通过食物链,感染人或者动物。根据系统发生学,大肠埃希菌可以分为四大类:A,B1,B2和D。它们在生理和生态学上存在着差异,并且在人类,动物和周围环境中分布各不相同。当前伴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日趋严峻。对于不同来源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国外已有研究报道,而对于我国水环境中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研究却很少。大肠埃希菌的耐药传播机制很多,其中以整合子为载体的基因水平转移机制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携带耐药基因在同种菌属间和不同菌属间进行传播。整合子能够通过自身编码的整合酶,识别、捕获或者整合耐药基因,通常位于染色体或者可移动元件上如接合性质粒、转座子等,其本身不能移动,但是可以随着可移动元件发生水平转移。整合了根据整合酶基因序列的不同分为五类,其中1型整合子发现的最多;而2型整合子由于其整合酶含有一个终止子,发现的较少;3型整合子到2010年全世界研究报道的仅有四例。整合子整合的基因盒,通常为独立的环状基因,其本身不能编码表达,只有被整合子捕获,利用整合子5’端的启动子才能得以表达。目前,发现了一百多种基因盒。本实验主要是研究济南地区水环境中整合子在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分布情况。考虑到医院使用抗生素很多,所以本实验主要是针对济南各大医院中采集处理后的废水,以及非医院环境的济南小清河水样,筛选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并对其基因型、整合子检测和药物敏感性进行实验,分析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和整合子及四种类型之间的关系,以及两种取样环境中存在的差异。本实验从医院和小清河共筛选得到了418株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其中,323株具有1型整合子,10株含有2型整合酶,而3型整合子则没有检测到。并且医院中大肠埃希菌含整合子的比例要高于小清河。大肠埃希菌分类结果发现,A类型的最多,其次是Bl类型,B2和D类型则相对较少。基因盒阵列结果共得到15种1型不同的排列方式即orf1;dhfrⅦ;aadA2;dfrA25;aadA23;dfrA1-orfC; arr-3-dfrA27;dfrA5-ereA2;dfrA1-aadA1;dfrA17-aadA5;dfrA12-orfF-aadA2; aacA4-cmlA1-variant;aacA4-catB3-dfrA1;aadB-cat-blaOXA-10-aadA1; aac(6’)-Ib-blaoxa-30-catB3-arr3和和1种2型的排列(dfrA1-sat1-aad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