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甘宁边区为克服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减轻人民负担,从1941年开始历时两年实施精兵简政,政府系统机构严格缩减至3/4,脱离生产人员减少了35%,留守兵团和部队也进行了精简,此种情况下,产生了数量极多的编余人员。边区政府对编余人员的去向和生活合理的安置及其处理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精兵简政的顺利进行,维护边区社会的稳定、和谐,也为中国共产党在边区人民心中赢得声誉、威望以及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此,本文将对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编余人员的安置问题进行具体的论述,以期展示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编余人员安置具体情况的本真面目。引言部分简单介绍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正文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从内外两方面论述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编余人员产生的历史背景,认为精兵简政的实施直接导致了大量编余人员的产生。第二章论述了陕甘宁边区政府高度重视,确定了编余人员安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应对之举。第三章论述了边区政府和各区县政府都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安置对策,对精兵简政中不同的编余人员采取多元化的进行安置,具体措施为:做好思想政治组织工作;调至区乡,充实基层;送往学校和训练班培养与学习;转入生产中去;转为休养和退职回家等等,并且在具体的安置中对出现的各种困难问题做到积极的应对。第四章论述了经过各方共同努力,陕甘宁边区政府对精兵简政的编余人员安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即对编余人员的安置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导致部分地方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安置不当,产生了一些不良的问题。最后总结陕甘宁边区政府对编余人员安置的历史经验,对当前政府机构改革和人员的精简可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