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对2007-2015年湖北省乳腺癌死亡趋势、年龄特征、地区分布特征以及疾病负担进行分析,明确湖北省乳腺癌死亡的高危人群。(2)由于武汉市的肿瘤监测开展较早,本研究对武汉市乳腺癌发病和死亡趋势进行单独研究,综合评价1990-2015年武汉市中心城区乳腺癌发病和死亡的长期变化趋势并进行预测,结合远城区乳腺癌的死亡情况,进一步明确高危人群。(3)基于襄阳市妇女免费乳腺癌筛查检出情况,明确高危人群,为相关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此外,结合问卷调查,明确妇女获取乳腺健康知识的常用途径,了解妇女筛查行为和乳腺自我检查行为(breast self-examination,BSE)的影响因素。(4)探讨乳腺癌患者筛查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早诊早治政策进一步提供依据。此外,了解乳腺癌患者就医延迟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为乳腺癌的早诊早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湖北省女性乳腺癌死亡数据从湖北省死因监测数据中提取;武汉市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数据来自武汉市肿瘤登记报告监测。乳腺癌发病或死亡率的标化采用中国人口标化与世界人口标化两种方式。数据分析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趋势分析,使用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来衡量趋势变化的大小和方向;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伤残调整生命年(the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的公式计算乳腺癌的疾病负担,包括由早死导致的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s,YLL)和带伤残生存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采用Nordpred预测模型对2016-2025年武汉市乳腺癌发病及死亡趋势进行预测;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 model)分析武汉市乳腺癌发病及死亡趋势的年龄效应(age effect)、时期效应(period effect)和队列效应(cohort effect)。(2)一是对健康妇女乳腺癌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和获取途径、筛查行为与BSE行为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二是对乳腺癌患者的就医延迟现状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就医延迟的定义采用国际常用的标准,将患者从发现症状到首次因症状就医的间隔时间≥3个月为。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与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变量之间的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健康人群的筛查行为和BSE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乳腺癌患者就医延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2015年湖北省乳腺癌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为5.33/10万、世界人口标化标化死亡率为5.32/10万,其中城乡分别为6.82/10万和4.74/10万。2007-2015年第一个死亡高峰年龄在50-54岁年龄组(16.17/10万)。此外35-39岁与50-54岁年龄组死亡率显著上升(AAPC=7.3%,95%CI:2.1%,12.7%;AAPC=8.9%,95%CI:2.4%,15.8%)。分地区研究结果显示,2007-2015年武汉市中心城区死亡率处于湖北省最高水平,并且黄冈市乳腺癌死亡率显著上升(AAPC=14.4%,95%CI:7.7%,21.6%),而孝感市显著下降(AAPC=-7.1%,95%CI:-13.7%,0),湖北省乳腺癌造成的YLL损失为65417.69人年,损失强度为1.55/千人。(2)2015年武汉市中国人口与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分别为6.13/10万与6.45/10万。此外,武汉市中心城区乳腺癌中国人口与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分别为42.07/10万与42.19/10万、死亡率分别为6.83/10万与7.20/10万;远城区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为5.32/10万。26年间武汉市乳腺癌发病率显著上升(AAPC=3.3%,95%CI:2.0%,4.7%),且预测在未来10年将持续上升,2021-2025年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将达到44.00/10万。同时,死亡率变化较为平缓(AAPC=0.4%,95%CI:-0.1%,0.9%)。2011-2015年武汉市中心城区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在55-59岁(123.88/10万),第一个死亡高峰年龄在60-64岁年龄组(26.42/10万),而2009-2015年远城区第一个死亡高峰年龄在55-59岁年龄组(19.29/10万)。且在1990-2015年,年轻组女性(<50岁)标化发病率持续上升(AAPC=3.5%,95%CI:3.0%,4.1%),而老年组女性(≥50岁)标化死亡率持续上升(AAPC=0.9%,95%CI:0.2%,1.5%)。1990-2015年武汉市中心城区由乳腺癌导致的DALY损失为110574.18人年,DALY率为2.08/千人,且YLL占主要部分;2009-2015年远城区乳腺癌YLL损失为13839.47人年,损失强度为1.31/千人。此外,武汉市发病与死亡趋势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队列效应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襄阳市人群免费乳腺癌筛查结果表明,45-49岁与60-64岁年龄组女性均为高危人群,检出率分别为35.67/10万与46.39/10万。调查结果发现,妇女对获取乳腺健康知识的积极性不高(17.07%),且电视是调查对象获取乳腺健康知识的最常用途径,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9.36%。健康人群筛查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乳腺癌相关知识知晓程度(OR=1.84,95%CI:1.52,2.22)、经济因素(OR=1.39,95%CI:1.03,1.86)、时间因素(OR=1.51,95%CI:1.22,1.85)和就医筛查方便程度(OR=1.60,95%CI:1.27,2.01)。妇女BSE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OR=4.69,95%CI:2.25,9.80)、乳腺癌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OR=2.49,95%CI:1.83,3.39;OR=3.01,95%CI:2.19,4.13)以及工作压力(OR=3.09,95%CI:1.28,7.50)。(4)乳腺癌患者的调查结果表明,患者筛查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文化程度(OR=3.34,95%CI:1.45,7.71)、对健康信息的关注程度(OR=0.32,95%CI:0.15,0.70)、工作压力(OR=0.39,95%CI:0.18,0.87)。患者对获取健康知识的积极性同样不高(23.46%),调查对象的就医延迟率高达50.28%,且大多数患者由于症状恶化才就医(37.99%)。患者自报导致就医延迟的原因中,对症状不担心的比例最高(17.78%)。此外,患者延迟就医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就医的时间成本(OR=2.34,95%CI:1.18,4.64)和对症状的严重性认识(OR=4.58,95%CI:2.31,9.07)。结论:(1)湖北省女性乳腺癌35-39岁与50-54岁年龄组女性与黄冈市女性死亡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此外,武汉市乳腺癌发病率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上升趋势显著,且预测在未来10年将会持续上升,亟需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另一方面,年轻女性发病率与老年女性死亡率逐年上升,需要加强高危人群的管理与防控。湖北省和武汉市女性乳腺癌流行的高峰年龄均出现后移趋势,应密切关注高危人群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防控措施。(2)女性乳腺癌相关知识知晓率对女性乳腺癌筛查行为与BSE行为均有显著影响,但乳腺癌相关知识普及情况较差,且妇女的关注度较低,需要加强以电视为主的宣传策略,能够对提高妇女参与筛查和BSE有所帮助。此外,降低筛查费用,鼓励妇女克服主观困难,定期参与筛查,提高妇女对乳腺癌早诊早治的认识,重视乳腺病变,在发现乳腺病变之后,正确对待并克服困难因素,及时就医确诊,也能够起到早诊早治、降低乳腺癌不良结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