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是我国经济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石。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中国制造业企业也开始了国际化的步伐,在全球市场上布局产业,参与全球竞争。40多年的研究表明企业“走出去”的战略能够提升企业能力、获取利润、增强综合竞争力,随着研究的发展,学者的角度也从资源视角深入到了制度层面,研究制度因素对企业跨国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制度环境异质性因素对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绩效的影响关系,以期研究结果为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参考与借鉴。为了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梳理了企业国际化的相关影响因素的理论及制度环境异质性与跨国经营绩效关系的相关文献;其次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与特点、企业跨国经营快速发展的原因以及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在理论梳理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制度环境异质性因素(管制性制度、规范性制度)、企业经营战略、研发创新能力、人才资源与企业跨国经营绩效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最后,以有海外分支机构的197家沪深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分析制度环境异质性、企业经营战略、研发创新能力、人才资源与企业跨国经营绩效的关系。文章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整体水平还是处于较低阶段,与世界先进制造企业的距离还是存在。制造业企业的跨国经营绩效与制度环境异质性呈倒U关系,即先增后减的关系。倒U性曲线说明我国制造业企业在跨国经营的初期带来的边际收益会大于边际成本,带来绩效的上升,在扩大经营至多个东道国时,企业面临的制度环境开始复杂化,跨国经营带来的边际收益会小于边际成本,带来收益的下降,管制性制度与规范性制度得出的结论与总制度距离的结论一致;单独来看,单个的制度环境变量对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影响更大;规范性制度是根植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文化中的,不易改变,所以从结果来看,对企业跨国经营绩效的影响要比管制性制度距离深远。研发创新能力对企业跨国经营绩效有正向影响,企业经营战略和人才资源对企业跨国经营绩效影响不显著。另外,企业规模、企业国际化年龄对企业跨国经营绩效的影响显著,资产负债结构影响不显著。基于分析的结论,本文认为,为了改善企业跨国经营的绩效,我国政府首先要坚持中国制造2025规划,建设大而强的中国制造业,为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与转型提供强大的支持,其次要完善政府的服务职能,积极引导我国企业“走出去”;作为制造业企业本身,首先要提升综合竞争力,国际化战略要科学规划,不盲目冒进,稳扎稳打,加大研发力度,多选拔海外留学人才,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另外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与东道国的制度差异,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社会文化,处理好东道国的各方关系,注重环境保护,做一个负责任的中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