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盐酸利多卡因致大鼠中毒惊厥模型,观察中毒惊厥抑制后海马c-fos阳性细胞表达、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比较静脉麻醉药咪达唑仑、异丙酚、依托咪酯及硫喷妥钠抑制利多卡因致大鼠惊厥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体重250±20g(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大鼠于实验前放置在安静、舒适环境内24 h以上,实验操作时力求轻柔,尽量保持基础状态的稳定。10%水合氯醛350mg/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使大鼠仰卧位固定在实验平台上,进行尾静脉穿刺,置管成功后外接肝素帽。为排除戊巴比妥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于第2天动物麻醉完全清除﹑清醒状态下输注药物。实验时按不同的分组给予不同的处理。空白对照(C)组,以3ml?h的速度泵入生理盐水;利多卡因(L)组,以4 mg·kg-1·min-1的速度经尾静脉持续泵入2%的利多卡因,直到出现全身不自主或不协调的抽搐时停止泵入局麻药,然后经尾静脉输注3ml?h生理盐水;利多卡因+异丙酚(P)组,利多卡因+依托咪酯(E)组,利多卡因+咪达唑仑(M)组,利多卡因+硫喷妥钠(T)组,输入利多卡因的速度及停止时间均与L组相同,各组分别于惊厥发生即刻缓慢(15秒)静脉推注异丙酚12.5㎎?㎏、依托咪酯1.85㎎?㎏、咪达唑仑0.65㎎?㎏、硫喷妥钠30.85㎎?㎏,然后继续静脉输注3ml?h生理盐水至实验结束。各组均给以面罩吸氧。观察行为学变化,并依据Racine分级法对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记录利多卡因致惊厥的剂量及惊厥持续时间。标本采集及处理惊厥后2h大鼠深麻醉下快快速断头处死大鼠,打开颅腔,取出脑组织,冷生理盐水冲洗。根据大鼠立体定位图谱,取双侧海马。一侧海马放入4%的多聚甲醛后,常规脱水、浸蜡、包埋,5μm厚连续冠状切片。c-fos免疫组化测定按照EliVision puls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进行。最后的标本片在光镜下(10×40)计数5个视野的棕黄色阳性细胞数量,计算出平均数和标准差,数据以x_±s表示,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 < 0. 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另一侧海马取出后迅速放入液氮中冷冻待测。测量时以冷生理盐水作均浆介质,研磨成10%的组织均浆,以30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液测量。NO的测定采用硝酸还原酶法:NO与分子氧反应生成NO2-,并转化成NO3-和NO2-采用还原法使NO3-还原为NO2-,测定NO2-的量可作为NO生成的良好指标。NOS活性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匀浆蛋白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结果:1各组大鼠体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均出现了惊厥,以4 mg·kg-1·min-1的速度经尾静脉持续泵入2%的利多卡因后约2min,首先出现行动迟缓、呆滞,逐渐发展为面部抽搐、点头样运动,尾巴僵直并翘尾。8-10min后开始出现四肢强直性抽搐,站立不稳、跌倒,发展为持续的全身性强直发作。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因抽搐致呼吸衰竭而死亡。利多卡因组惊厥持续约半分钟到一分钟,能自行停止,若惊厥致死则弃之。其它各组给予静脉麻醉药后很快抑制惊厥(多在15秒内),如头面部及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消失,呼吸急促转为平稳而无呼吸抑制,并进入嗜睡状态,甚至有些大鼠在15秒静推麻醉药过程中即抑制惊厥,从整体表现以及时间观察,静脉麻醉药各组抑制惊厥发生的表现没有明显的区别。3各组在利多卡因致大鼠惊厥时的潜伏期无统计学意义,且利多卡因持续泵入致惊厥的剂量为39.25±2.63㎎?㎏。4各组间海马c-fos表达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利多卡因组c-fos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且分布密集染色较深;四种静脉麻醉与利多卡因组相比c-fos阳性细胞计数均显著降低(P<0.05),且分布稀疏染色较浅。咪达唑仑组与硫喷妥钠组c-fos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异丙酚组与依托咪酯组(P<0.05),表明咪达唑仑与硫喷妥钠的抗惊厥效果优于异丙酚与依托咪酯。而异丙酚组与依托咪酯组之间、咪达唑仑组与硫喷妥钠组之间c-fos阳性细胞数进行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5各组NO含量比较利多卡因组NO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丙酚组、依托咪酯组、硫喷妥钠组和咪达唑仑组海马NO含量均低于利多卡因组(P<0.05),表明异丙酚组、依托咪酯组、硫喷妥钠组、咪达唑仑组均可产生抗惊厥效应。对各处理组NO含量进行两两比较:咪达唑仑组与硫喷妥钠组NO含量低于异丙酚组与依托咪酯组NO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咪达唑仑与硫喷妥钠的抗惊厥效果更显著。但异丙酚组与依托咪酯组NO含量比较无显著差异,咪达唑仑组与硫喷妥钠组NO含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6各组间NOS活性的比较与空白组相比,利多卡因组活性显著增高,其他各组NOS活性较空白组也有显著增高。但同利多卡因组比较,静脉麻醉药处理组NOS活性有所下降。对各处理组NOS活性进行两两比较:咪达唑仑组与硫喷妥钠组NOS活性低于异丙酚组与依托咪酯组NO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异丙酚组与依托咪酯组NOS活性比较无显著差异,咪达唑仑组与硫喷妥钠组NOS活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静脉麻醉药咪达唑仑、异丙酚、依托咪酯及硫喷妥钠均可有效抑制利多卡因致惊厥作用,其中咪达唑仑与硫喷妥钠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