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无处不在,包括政治语篇。近年来,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一直颇受语言学家关注,但是对政治语篇的研究其语料主要集中在领导人讲话、政府报告、新闻语篇等方面。所以对概念隐喻在反腐语篇中的分类及其运用的研究比较少。对此,本文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以反腐为语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反腐语篇中概念隐喻的主要类型、分布情况及语用功能。作者以《中国共产党如何反腐败》为语料,以定性分析为研究方法,对本文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作者首先通过手动的方式对书中出现的隐喻性表达进行识别,然后根据概念隐喻的类别进行分类。其次,作者在分类的基础上对概念隐喻做了初步的统计,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数据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中国共产党如何反腐败》一书中存在大量的隐喻性表达,其中实体隐喻最多,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其次是结构隐喻,占了38.82%。方位隐喻最少,仅占13.02%。在实体隐喻中,物质隐喻最多,占了65.31%,其次是容器隐喻,占了23.98%。在结构隐喻中,战争隐喻和疾病隐喻占有较大比例,分别为25.32%和13.29%。在方位隐喻中,“上”“下”出现的频率最高。第二,隐喻性表达在反腐语篇中起到了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说服功能以及激励功能的作用。政治语言比较抽象、晦涩难懂,概念隐喻可以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反腐语言和反腐现象,提高民众对反腐语篇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由于隐喻能够反映政治家们的政治意图进而影响人们的判断和行为,所以政治家们为了说服群众支持他们的观点,会选择不同的隐喻表达方式传递他们的意识形态。除此之外,概念隐喻还可以从思想上激励人们。在反腐语篇中,概念隐喻通过渲染腐败带来的严重后果有效地激发了群众消灭腐败的决心和斗志。本研究不仅证实了概念隐喻普遍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丰富了概念隐喻的适用范围,而且总结了反腐语篇概念隐喻的主要类型,并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了概念隐喻的主要语用功能。希望本研究能够对反腐语篇概念隐喻研究的学者有所启发,对反腐语篇的读者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