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无创性体液分布监测技术(在线血容量监测和生物电阻抗技术)了解透析过程中的血容量和体液分布变化,以指导透析中低血压防治和高血压控制,透析患者干体重调整,最终减少透析并发症。方法:100例规律性血透患者,男54例,女46例,平均年龄57.45±13.98(23~82)岁,平均透析时间58.67±31.54(4~112)月。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正常血压组、症状性低血压组和难治性高血压组。通过在线血容量监测仪和生物电阻抗仪测定患者血透时的相对血容量(RBV)、相对血容量变化(△RBV)、相对血容量变化率(△RBV/△t)、血红蛋白(Hb)、血球压积(Hct)、血水含量(BWC)、细胞外液量百分比(ECV%)、细胞内液量百分比(ICV%)、细胞外液量与细胞内液量比值(ECV/ICV)的变化,观察透析过程中患者心率、呼吸、血压、超滤量和超滤率的变化,比较3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各参数间的关系,初步探讨无创性体液分布监测技术在透析过程中对体液分布的判断作用,从而了解其对血压控制的指导意义。结果:治疗过程中随超滤脱水量增加,超滤脱水率逐渐下降,3组中症状性低血压组超滤量最大,超滤率最高,RBV、⊿RBV的下降也最显著;同时伴随SBP、DBP、MAP下降,且显著低于正常血压组(P<0.05)。随相对血容量下降,血压明显下降,⊿RBV与⊿MA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46,P=0.001)。难治性高血压组超滤脱水量最小,超滤脱水率最低,RBV、⊿RBV的下降也最小;同时伴有血透过程中血压的升高,与另2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随血容量下降,血压逐渐升高,⊿RBV与⊿MAP之间呈现负相关(r=-0.911,P<0.005)。透前3组ECV%、ECV/ICV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难治性高血压组最高,与另2组相比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ICV%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其中症状性低血压组最低。透后3组ECV%、ECV/ICV均显著下降(P<0.001),但难治性高血压组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另2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透后3组ICV%显著升高(P<0.001),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对5例反复血透期间低血压和7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在无创性体液分布监测的指导下分别上调或下调干体重后,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在线血容量监测和生物电阻抗技术等动态检测和反映血透期间体液分布的变化,有助于指导确定合适的超滤量,调整于体重,从而达到个体化的容量和血压的理想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