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凝固磷酸钙/纤维蛋白协同诱导成骨机制的研究及成骨材料的研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jove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找理想的生物填充材料来治疗和修复大段骨缺损,一直是骨科临床医生和材料学者共同努力的目标。理想的生物填充材料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该材料在体内没有细胞毒性和明显的炎性反应。2可吸收、可降解,且材料的降解速度与骨再生的速度相适应。3有良好的机械强度。4常温下易加工。5有合适的孔径和孔隙率,使得细胞能够长入等。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PC)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而被材料学者所关注,然而,CPC因其脆性较强,无法应用于受力部位的骨缺损的修复和治疗。因此,改良和提高CPC的生物力学性状同时又保持其良好的促进骨再生的能力,也成为广大学者研究的热点。在CPC中引入不同的物质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CPC力学性状差的现象,生物蛋白胶(FS)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一种生物粘合剂,对创伤止血、组织粘连以及促进组织再生方面有良好的作用。生物蛋白胶的引入是否能改良CPC的脆性,同时和周围骨组织又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能刺激周围骨组织再生,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本研究旨在探寻复合材料CPC/FG的成骨效应以及寻求两者的最佳配比浓度。1、不同配比浓度的复合材料CPC/FG材料性状的研究以及对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本实验拟通过构建不同配比的纳微米复合材料CPC/FG,探索不同配比复合材料的材料学特性,继而通过细胞学等技术和方法,研究CPC/FG诱导成骨的细胞学依据。本实验拟通过对配比浓度为1:1、3:1、5:1(ml/g)的CPC/FG进行初凝和终凝时间的测定、电镜扫描以及体外生物力学测试,单纯的CPC作为实验对照组,来判断不同配比浓度的CPC/FG在材料学性能上的差异。以及通过研究成骨细胞在不同配比浓度的材料表面的黏附、增殖以及功能表达,评价不同材料在骨与材料界面的体外模型中促进成骨能力上的差异。初凝和终凝时间的测定结果(min):1:1、3:1、5:1组的初凝时间分别为20.41±1.21、15.37±1.1、8.33±0.62;终凝时间分别为24.33±1.36、17.26±1.04、9.63±0.79,均能满足临床需要。从电镜扫描结果可以发现,CPC/FG的表面较单纯的CPC组致密而光滑,孔径也随着FG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单纯的CPC表面颗粒直径悬殊较大,且有较大的孔洞存在。体外生物力学测试发现,任意配比浓度的CPC/FG,其压缩强度和弹性模量均较单纯的CPC组有显著的提高(p<0.05),有效的提高和改善了CPC的机械性能。在体外细胞学实验中,成骨细胞贴附1h、2h后,四组细胞贴附数量无统计学差异,但细胞均完全展开且细胞骨架清晰可见,且均较完全空白对照组高(p<0.05)。细胞增殖1d、3d、7d后,四组材料增殖能力以及ALP(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明显差异,但均较完全空白对照组高(p<0.05)。由此可见,CPC中引入FG,提高了CPC的材料学性能,同时在体外细胞培养中也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2、不同配比浓度的复合材料CPC/FG在兔子体内促进骨组织再生的对比研究为了研究CPC/FG在体内的成骨效应以及在体内促进骨组织再生的最佳配比浓度,该实验将配比浓度为1:1、3:1、5:1(ml/g)的CPC/FG模块分别植入新西兰大白兔的股骨髁部缺损中,单纯的CPC作为实验对照组,在术后4周、8周和12周进行micro-CT扫描、体内生物力学检测和组织学染色来判断刺激骨组织再生的最佳配比浓度。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CPC/FG配比浓度为1:1时在体内代谢速度最快,成骨效果最佳。RMVF在配比浓度为1:1时,其数值为四组中最低(p<0.05),术后4周为87.01±1.96%,8周为76.90±2.34%,12周为63.21±2.89%。BV/TV在术后4周、8周以及12周分别达到1.45±0.42%,7.35±1.45%,和29.10±1.67%,均为四组中最高(p<0.05)。体内生物力学测试中,任意配比浓度的CPC/FG,其压缩强度和弹性模量均较单纯的CPC组有显著的提高(p<0.05),且CPC/FG配比浓度为1:1时,其机械性能最接近体内松质骨。组织学V-G染色在形态学上更直接的反应出CPC/FG配比浓度为1:1时在体内新生骨的成骨量最佳。术后12周,1:1组可见材料周边和中心部位被大量的骨组织所替代,且为成熟的骨小梁结构。由此可见,CPC/FG在配比浓度为1:1(ml/g)时,在体内促进骨组织再生方面,无论是机械性能还是生物学性能效果最佳。3、模块型CPC/FG和注射型CPC/FG在兔子体内促进骨组织再生能力的对比研究生物材料的制备方法不同,往往会致其有不同的超微结构,从而影响其机械性能和生物学性能。本实验拟通过对配比浓度为1:1(ml/g)的模块型CPC/FG和注射型CPC/FG在新西兰大白兔的股骨髁部缺损模型中刺激骨再生能力的对比,来寻找较优的材料制备方法。该实验同样用micro-CT扫描、体内生物力学检测和组织学染色的方法在术后6周和12周取材检测。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注射型CPC/FG组体内降解速度较快,成骨能力较强。改组RMVF在术后6周和12周都低于模块型CPC/FG(p<0.05),分别为70.63±2.38%和58.39±4.09%。改组BV/TV则较高(p<0.05),分别为10.56±0.83%和39.73±4.47%。体内生物力学结果表明注射型CPC/FG的压缩强度和弹性模量在术后都较稳定,于周围松质骨形成较平衡的力学组合。该实验的组织学V-G染色支持micro-CT的数据,可见注射型CPC/FG在术后12周,材料被大量的网状骨小梁结构所替代,材料大量降解,残存的少量材料存在于骨组织网状空隙中间,材料和骨的生物相容性较佳。由此可见,相比模块型CPC/FG,注射型CPC/FG不仅实现了微创条件下的操作,同时在体内还表现出较优良的机械性能和生物学性能,有巨大的应用潜能。本研究通过以上三部分的实验支持CPC/FG在促进成骨方面效果显著,克服了单纯CPC生物力学性能差的缺点,同时又保留了其良好的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且在注射型CPC/FG在配比浓度为1:1(ml/g)时,刺激成骨效果最佳。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针对目前我国儿童饮食行为相关研究中缺乏标准的、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饮食行为测量工具,编制适用于我国文化背景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对其信度、效度以及跨
职业教育作为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个教育类别,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实用型人才的活动。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应然特色,然而其在职业教育的现实世界中却严重缺失。在职业教育的具体实
现代植物造景不再仅仅是利用植物中营造视觉艺术效果,它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意境内涵。植物造景意境的发展也不能仅仅停留过去,应随着时代的发
根据软弱围岩隧道地质条件特点,从土石方开挖、隧道掘进施工、超前支护施工、锁脚锚杆施工等方面探讨了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软弱围岩隧道施工要点,以
目的:探讨泉州地区托幼机构儿童的饮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儿童饮食行为对健康状况的影响,探讨针对性干预对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为泉州地区儿童饮食健康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SC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通过TIMI血流分级法和TIMI帧数法联合判断,入选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因胸痛等心肌缺血症状于福建省立医院心内科行
背景感音神经性耳聋是导致言语交流障碍的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目前临床上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策略有很多,但治疗效果不佳。明确耳蜗细胞损伤的分子调控
目的:1.构建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过程。2.探讨IL-10基因干预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影响。方法:1.选用56只清洁级雄性SD
我国道路交通建设速度随着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水平而逐渐加快,新建桥梁数量不断增长。特大型桥梁建设使区域间加快了经济文化交流,使日常生活出行更加方便。在工程测量中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