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老龄化及其影响是当前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对于中国而言,上海的人口老龄化有着其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本文将上海作为一个独立研究的个体,研究上海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结构转变之间的关系,对上海市调整其产业政策具备非常深刻的意义。就国内而言,作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同人口老龄化程度同样较为严重的全国其他地区的“未富先老”相比,上海有着较大的不同。事实上,对于具备类似老龄化进程和经济水平的上海,国外的相关经验,尤其是日本在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情况下,老龄产业的发展经历,有着可指导借鉴意义。也正是基于上海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的程度深、增速快、持续时间长,但老龄人经济状况和收入保障体系良好的这些特点,本文在进行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之前,提出了第一产业供给和需求同总人口呈固定比例、劳动力在各产业间能达到相对自由的流动等前提假设,这些前提结合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上海自身的现状特点,较为符合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推导,论证了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在需求上,家庭养老逐步转向社会养老,从而促使老龄产业的需求上升,而在供给上,总劳动力不断下降,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人口占比也随之下降,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比上升,尤其是老龄产业的占比则在需求的拉动下不断提升,从而最终影响整个产业结构。当然,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同国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在人口老龄化及产业结构相关方面,文化传统、消费观念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同,致使上海的老龄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进而使得上海的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即对于上海这样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的地区而言,产业结构的变化受到文化传统影响、消费观念转变、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需求变动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本文针对这种滞后性的研究和论证也是本文的创新之一。事实上,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影响的滞后性还表现在老龄化程度较轻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较小,而随着程度加剧,其影响会呈指数上升放大的趋势。最后,本文提出,人口老龄化通过供给端和需求端双维度的路径来影响整个产业结构,为了更好的做好产业结构的转变,从而使经济稳定、社会安定,我们必须提前在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完善方面,做好满足老龄产业需求的一系列相关工作。